员工管理
谁动了员工的敬业精神
2007-12-29 15:29  浏览:356

  中国员工素来以爱岗敬业、忠诚肯干而著称于世。然而,这种传统美德正经历着市场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TOWERSPERRIN日前在京发布2007年全球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全部接受调查的中国员工中,只有16%的人表示会为企业全力投入工作,同时却有33%的员工表现出某种程度上或完全低敬业度,更有68%的受访员工正在主动寻找新工作或考虑其它企业提供的机会。换句话说,在中国企业里,只有不到1/6的员工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但却有高达2/3的中国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少人甚至在随时准备着跳槽开溜。尽管该数据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但如此之多的中国员工缺乏敬业精神,足以令全体企业管理人员汗颜。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员工进入一个企业工作,具有两个基本的目的:那就是生存和发展。我们都知道,劳动是谋生的基本手段,员工之所以参加工作,就是希望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因此,薪酬水平是提高员工敬业精神和对企业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员工薪酬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显然并不乐观。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长期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工资总额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更有一些企业利润水平虽然飞速膨胀,经营者的腰包不断鼓起,但大多数普通员工的工资增长甚少或者原地踏步。不难判断,这样的企业要想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实在很难。

  在2006年亚洲区域性的最佳雇主调查中就已显示,只有在中国,“薪酬”是影响员工敬业度的前三个因素之一,只有28%的中国员工认为,他们的薪酬水平合理地反映了其自身的绩效表现和对企业的贡献(包括固定和浮动工资)。“一个公平的、开放的和全面的绩效评估系统”在2007年的中国雇员调查中也位列最具影响力因素的前三名。可见,员工对强有力的绩效评估系统的需求,反映出员工的需求与公司目标的一致性,即创造一种高绩效的企业文化,这也是2007年中国市场的一个热点话题。

  而同时,在解决完基本生存问题后,员工也必然会对自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为提高自己的技能和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能力,对学习和在职培训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很显然,中国员工敬业精神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企业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调查中显示,受访者当中有近60%的中国员工认为企业不能满足他们在职业发展和学习提高方面的需要。如果从更大的视野来看,中国的员工在职培训不足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世界各国的研究表明,经过教育和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企业保持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主要动力。但中国的许多企业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舍得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不足2%,大多数企业甚至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1.5%。员工不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容易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悲观情绪,其敬业精神也将随之丧失。

  敬业精神的减弱,带来的就是对企业忠诚度的降低,频繁跳槽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常态。有关部门调查发现,目前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5年至少会更换一次工作,一生中至少要换7次。另据统计,营销、房地产、广告等行业跳槽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广告行业的人才流失率约占10%,大约每人平均一年跳槽一次;营销和保险行业最高,每年达到了30%;地产业大约在10%-20%之间,“你跳槽了吗”甚至一度成为职场人士一句常用的见面问候语。

  已故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这就是说,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和理念,都需要员工的努力贯彻和执行才能实现。可见,敬业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动力,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普遍缺乏敬业精神,这无异于宣判了该企业的“死刑”。毫无疑问,中国员工敬业精神的流失不仅仅是人才的流失,更隐含着企业竞争力削弱的危险。事实也是如此,据一项历时3年的相关研究显示,员工敬业度最高的企业营运利润增加了3.7%,而员工敬业度最低的企业则下降了2%。

  目前,中国的许多企业都在为如何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而绞尽脑汁。其实,“法宝”就在每一个企业家的面前,那就是把员工当成最大的财富源泉,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紧密相连。企业家们应该明白,有一群敬业和忠诚的员工,才是企业发展最可靠也是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