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用相关性分析表,优化部门协同指标
有些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部门之间的协作体现在流程中和项目中,对这类工作的考核,可以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运用《部门相关性分析表》,明确主要责任与协同责任
如何落实那些“看似人人有责,实则无人负责”的工作?运用责任界定工具:《部门相关性分析表》,如图3所示:
表格的纵栏是战略主题与目标,横栏是各部门。对于每一项目标,凡是与目标实现相关的部门,则在相应位置用“✔”标注。其中,承担主要责任的部门,用加粗红色“✔”标注,主要责任部门对结果负责,有责任协调督促其他协同部门共同完成目标。
直观地看,部门纵栏上对应的“✔”越多,说明部门对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越大,其重要程度也就越高。这就构成了公司基于战略目标的奖惩依据,同时也是组织结构调整的参考。
2、运用《绩效指标分解结构表》,明确协同部门职责。
主要责任部门需要跨部门统筹管理,对协同部门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这是阻碍绩效落地的顽疾之一。在企业中,有“专业至上”的职能部门,有将经营结果看做“生命线”的各业务条线,有错综复杂的上下层级和横向协作关系,部门之间如何实现“没有缺口,没有摩擦,没有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德鲁克语)”的协作?
对《部门相关性分析表》进一步细化,可以形成《绩效指标分解结构表》,如图4:
在这个结构表中,横向看:责任部门负责制定总体工作计划,对结果指标负责;同时,明确协同部门的工作目标,从中提取手段指标和过程指标。
以上文中酒店的人力资源部为例,人力资源部对“接班人计划”的结果负责,制定后备干部选拔标准与培养方案,各协同部门则需要按照计划选拔培养本部门的后备干部,协同指标可以设定为后备干部考察合格率、教练计划达成率,等。
纵向看:这张表格清晰地表现出各部门的主要责任与协同责任,为制定部门工作计划、明确内部客户,提供了依据。
跨部门协作的环境要求:
优化部门协同指标,很容易引起部门间的推诿扯皮,因为对部门经理而言,有些责任意味着权力,有些责任意味着风险。要促进跨部门合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团队决策的议事规则
以上两张表格的载体是年度绩效研讨会。所有公司中高层均需出席,会议地点应远离公司所在地,脱离日常管理状态,对表中的战略主题与目标逐条讨论、达成共识。与会者必须接受“开放、有序”的议事规则,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推脱责任”。这需要主持人具备强势而灵活的引导技巧,因此,很多公司会邀请外部顾问担任绩效研讨会的主持人。
2、营造协作文化
高绩效企业的文化特征:目标导向、强势价值观、畅通的沟通渠道。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建立强势文化的基因,本文仍从指标设定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基于内部客户的360度考核,用战略地图和部门相关性分析表定位每个部门的内部客户,设定服务标准,定期进行内部客户满意度调查。这种考核形式可以取代泛泛的民意测评,因其评价标准更客观,避免了民意测评中“打人情分”的现象。
3、完善流程管理和项目管理
流程和项目是跨部门协作的两种主要形式,如果企业已经具备完善的流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度,就基本不存在跨部门协作的障碍,流程的关键节点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就是部门协同指标的来源。如果企业在这两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也可从部门协同指标倒推,优化流程和项目管理。以流程为例:与战略目标直接相关的即为关键业务流程,界定责任部门即可简化流程环节(不负责,就不必签字),协同部门指标即是流程各节点的操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