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高级技工短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日期:2009-05-03     来源:未知    浏览:183    评论:0    

  内容提要:近年来高级技工短缺一直困扰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直接原因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高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政府对此重视不够、培养机制不合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传统人才观念严重偏差等多种因素导致的。高级技工短缺的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政府主管部门应整合部门之间的资源,建立一个培养高级技工的良性机制,共同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企业和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密切合作,通过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于行业需求的各类技工人才。

  关键人词:高级技工 技工短缺 民工荒 教学改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第二季度曾发布的全国9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的求人倍率(即招聘职位与求职人数之比)最高,分别为2.08、1.96和1.71。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并不高,技术工人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在全国城镇约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的比例为35%,高级工只有5%。2007年初浙江省城调队在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四地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级技师缺口率达93.8%,技师缺口率为66.0%。这些缺口岗位大部分集中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电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等生产附加值高的产业。长三角地区高级技工短缺的状况使许多企业的生产陷入困境,2006年底,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开价40万元请三位日本“洋技工”,江苏28万元聘不到高级电焊工,杭州开出6000元月薪,3个月只招到两名技工……经济发展处于升级换代的长三角,由于“高级技工荒”形势日趋严峻,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呈现出“木桶短板效应”,遏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浙江的宁波等地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人均GDP去年已经超过4500美元。按照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这一阶段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和对普通工人的需求都将出现急剧增长,也就是说,今后几年,技工荒、用工荒还将持续。

  从表面上看,技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政府对此重视不够、培养机制不合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传统人才观念严重偏差等多种因素导致的。高级技工短缺的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一旦等其对经济发展的掣肘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将会付出沉重代价。但此问题还没有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所以有必要对高级技工短缺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期建立一个培养高级技工的良性机制。

  一、培养机制的弊端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级技工都由企业培养,培养的费用实际上以隐性支出的方式计入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现阶段劳动力要素几乎完全市场化了,越是紧缺的人才流动越自由。一个企业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费用培养的高级技工跳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多数企业不愿在高级技工的培养上花太多的成本,更倾向于需要时再到劳动力市场上去招聘。这样就促进了技术工人的流动,而工人流动过于频繁直接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企业急需懂技术、又懂电脑的年轻技工,年轻技工的频繁跳槽又让企业不敢轻易使用和培养,这种现象被专家分析为“技工热综合征”。

  培养机制的第二个弊端是,技工类、高职类学校大部分没有把培训条件纳入综合投资。由于培养一个高级技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学校缺乏资金来源,从设备、场地到师资都力不从心。所以多数学校能培养出合格的初级技工就不错了。例如就培养一个一般的焊工所需要的费用来计算,一年就需要花费6000-7000元,一般大专院校收取的学费连这一半还不到,职业技术院校生源不足、收费又低,因此学校培养这类学生的积极性本来就不是很高,同时,焊工又是一个十分辛苦的工种,大多学生都不愿意就读此专业。而这一专业的学生恰恰是企业最缺乏的。所以现在造船、建筑、石油炼化企业对焊工的需求缺口仍然很大。

  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弊端,企业平时不重视培训,用人制度、岗位制度等的不规范,同样是造成“技工荒”的重要原因。由于企业担心培训反而导致人才流失,因而对技工的培训和技能鉴定不热心。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不同企业之间差异很大,岗位制度、岗位待遇不规范,低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的划分界限不明确,各岗位待遇通常由老板说了算,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简单地实行同工同酬,高级技工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因而工人钻研技术、晋级的积极性难以很好地调动起来,造成了企业即使具备培养高级技工的条件也难以培养出足够的高级技工,即使拥有高级技工,其才智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现象。其实,只要企业给技术工人足够好的待遇,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真正尊重他们,技术人才还是可以培养和留住的。企业总是要进行技术升级的,对技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应把眼光放远一点,使技工能在使用中培训,在培训中升级。

  另外,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我国针对企业的资质审查,要求并不像国外的招标单位对企业的要求那么严格,只强调企业的资产数量、级别和人员规模,对技术人员和技工结构基本没有要求,这也使一些企业对技工的培养和使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所以,不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要单独承担起培养高级技工的职能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冒更大的风险。问题的根子在政府的管理体制上,政府资源还没有做到最优化配置,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关系没有理顺。教育部门管辖的高职院校应专门培养高技能人才,其作用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本来可以承担的培训没做好,却有资格向培养出来的人才发中专或大专学历。劳动部门也在积极进行劳动力教育培养,却不能发文凭。于是,一方面,高级技能型人才奇缺,另一方面,现有的高职院校却未充分发挥作用。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是培养一线劳动者的学校,颁发的文凭应该是技术类的,而不应该向学历类看齐。政府主管部门应对政策进行调整,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进一步结合,形成资源互补的新机制。使学校能依托社会和行业的教育培训资源培养技工,学校以企业为实习培训基地,企业以学校为技工的主要供应渠道。

  总之,加快高级技工的培养,增加投资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政府应鼓励企业以参股等方式向高校投资,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日本和英国办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德国也有85%的职业教育经费来自企业,他们都有很多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

  有人将出现技工荒的责任简单归咎于企业目光短浅显然有失公允,高级技工短缺企业固然难辞其咎,但技工荒的出现其实有复杂的社会背景。高校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我国高校仍然缺少适宜于培养高级技工的优秀师资,而且毕业生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国内许多高校,包括工科院校、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培养规格定位上更倾向于管理岗位,普遍缺少培养优秀技术员和高级技工人才的氛围。致使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有的技校毕业生却被外资企业预订一空,甚至频频发生“哄抢技工人才”事件。如福建省高级技工学校这样一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其毕业生却异常走俏。这一反差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体制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脱节,暴露了人力资源培养中的金字塔形配置失当及其资源浪费。

  5月份举办的“2007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上平均每个招聘单位收到的简历数与能够提供的岗位数之比超过50﹕1。出现这种劳动力“不足”和“过剩”并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大力发展制造类专业,对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高技能人才有持续而强劲的需求。近几年全国高职业(高专)的在校生规模保持在在700多万,每年的毕业生总数有170多万人。

  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扩展速度和对人才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制造业每年需求人员约在 300万左右,其中高职层次即使按照10%-15%的保守估算,也至少需要30万到45万人;考虑到合理竞争因素和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供求比若按1.5定位,则每年需要培养 45万到65万名制造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而2005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制造类招生数为25.7万人,加上本科院校招收的高职高专生,按同比例35%计算,合计约为40万人,尚存在需求缺口5万至 25万人。说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制造业中的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等相关职业岗位,不仅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技能要求和收入水平也较高,是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发展前景看好,其中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已列入职业院校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专业技术含量高,所以技能培养要求也很高,学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利用行业的教师资源和实训资源。

  但我们看到,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培养目标不清晰,缺乏针对性;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能力不强,缺乏职业技能深度,到岗以后的适应期太长。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调控,有责任加强监督、评估和检查,有责任促使政府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愈演愈烈的“技工荒”既是职业教育滞后的后果,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近年来,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高的情况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要使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在品质都能够有所发展,必须在转变办学理念、强化市场调节、调整课程设置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上多下功夫。

  现在的情况是中职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总体上比高职业要好,这种现象耐人寻味。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新疆外)的就业情况显示: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为364.2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348.25万人,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中职就业率95.6%,加工制造类专业就业情况最好,为97.55%。到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总数268万中,工科类专业占了107万,占招生总数近40%,比1998年提高了34%,这样的招生规模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技工类人才的需求,关键是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模式改革

  近几年来教育部提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实践的主要模式有9种,分别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 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教育质量评估等方式对这些模式进行推广。

  2.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这两个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力度。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有许多高职院校隶属于行业主管部门,经费来源有一定保障,这本来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有利条件,但事实上这种情况限制了很多学校的改革和教育质量提高,使之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动力。在经费和生源有保障的情况下,在培养模式上因循守旧,在就业率统计上弄虚作假。改变这种状况的有力措施就是强化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监测,并把这两项指标作为确定专业存续和招生规模的主要依据。

  三、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偏差

  而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技工荒的出现无疑与长期以来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有关。在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中,人们偏好于把那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顶尖人物看成人才,把上过大学少数有成就或者当了官的人看成人才,把在写字楼里挣高薪的白领看作人才,而把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看作“劳力者”。大学往往偏重于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重视不够。这种观念的偏差导致学历教育过度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这才是造成目前技工短缺的根本原因。一些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盲目强调博士学位,认为培养博士越多越好,忽视了各类人才都要均衡配置的科学人才观;社会公众的人才观有严重偏差,很少有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长大当个好工人的。

  职业技术学校虽然在逐渐地增多,但是由于人们在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把技能型人才看作是低层次人才,对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够重视。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就读由国家颁发正式文凭的大专院校,而职业技术院校只是最后的选择,学生们只有在考不上其他类院校等无奈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职业技术类学校。

  2007年广东高职录取工作表明,多数高职院校生源不足。这种现象与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状况是极不适应的。人们常常慨叹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后劲足,殊不知,它们的秘诀之一,就是依靠职业技能开发,抓住了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第一线劳动者素质这一关键问题,即大规模地培养技工。他们的学生在上初中时就同时开始学习职业技能,不仅学士,就连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须知,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是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也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在全社会营造高级技工也是优秀人才的舆论氛围,从人才战略的高度,促进建立多种激励机制,把实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才是解决“高级技工荒”的根本途径。(这两段需重新加工)

  市场机制是影响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新华网2007年9月18日报道,厦门的涂装行业技师的年薪是65873元,不比一般的白领低;浙商网2007年05月21日(http://www.zjsr.com)报道:在上海劳动部门公布的工资指导价中,一些技能等级较高的工种如模具工、炼油工、工具钳工等年收入可达7万元至9万元。可见。。。。。。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技术改造,工人不再是靠体力和简单技术吃饭了。车工必须具有熟练操作大型数控车床的能力;铣工为操作进口铣床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维修电工不再仰仗钳子、扳手,而是需要用软件检测、用电脑编程解决技术问题……工人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了,工资待遇也有了普遍改善。在一些地方,锻工、铣工、钻头工等稀缺工种的工资增幅达40%以上。据2006年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显示,深圳的高级技师平均月收入达6234元,比硕士以上学历者还高出1766元。媒体需要对劳动力市场的这种新变化进行广泛宣传,以促进人们的观念变革。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更新换代,很多技术工种的技术含量有了很大提高,仅仅依靠体力和简单的技术已经很难胜任了。对此,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理应凭借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尊重。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有专家分析,高级技工人才这一特殊资源一旦“断档”,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会有较长时间的滞后效应。依据高级技工现时的缺口规模和培养周期分析,技工荒则至少还会延续10年。那么,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10年的延误将会使我们错过多少良机?将会使我们付出怎样沉重的代价与遗憾?给我国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算。因此,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如杭州市在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相对收紧的同时,出台了《高技能人才进杭落户办理办法(试行)》,规定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杭州各高级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吸引更多技术人才。这种政策导向可以形成一种舆论氛围,继而可以影响社会价值评价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此问题的重要性,分析高级技工短缺的根本原因,多管齐下,扭转困局。政府部门之间应本着合作求发展的态度,整合部门之间的资源,共同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企业和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密切合作,通过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于行业需求的各类技工人才。同时政府要出台措施鼓励企业延缓高级技工的退休年龄。企业改制过程中要避免采取退休年龄“一刀切”,造成了大量技术工人流失。对技工人才的培养要有战略眼光,一个青年从进入技校学习到成长为高级技术人才,至少需要6—8年的时间,这期间需要进行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同时还需要不断接受再培训。这就意味着对高级技工人才的投资要长期累积,而一个技术成熟期的技工提前退休了,是企业的巨大隐形损失。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高级技工短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