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经济危机下,人力资源的“酒”怎么喝?

   日期:2009-02-25     来源:www.watsonwyatt.com    作者:于晨    浏览:173    评论:0    
核心提示:文/于晨 (Johnny Yu),华信惠悦中国雇员福利部首席顾问  周末聚会,碰到我一个做猎头的朋友。在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回归

  
      文/于晨 (Johnny Yu),华信惠悦中国雇员福利部首席顾问

  周末聚会,碰到我一个做猎头的朋友。两杯红酒后,他开始向我大吐苦水,诉说最近生意的不景气:“一连三个,本来都说得好好的了,口头offer都给了,怎么就都冻结headcount了呢,”然后看着手里的酒,“经济不景气了,以后还是喝可乐吧。”

  我部分同意他的玩笑:酒是不能随便喝了,开瓶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年份、产地、价标,能喝“长城”的时候,就一定要想想是不是非要喝法国的,或者前两天开的那瓶是不是还能喝;但是,红酒毕竟是红酒,可乐是永远不能代替的。

  在回家的路上,我继续思考这个话题。人才如醇酒,经济不景气了,人力资源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困扰着人力资源总监夜不能寐的是什么?成本?沟通?预算?我想都不是。归根结底,今天的中国人力资源市场,首要问题还是人才的保留和激励!换句话说:经济危机下,人才资源的“酒”怎么喝?

  前几年的中国人才市场,就好像一个疯狂的令人激动的盛会,所有的人才,如同酒水一样,无论是红酒、可乐,哪怕矿泉水,都不怕没有销路,更不要说可乐、甚至矿泉水,有时候还能卖到红酒的价格。

  于是几年“烧钱”之后,当人力资源部的同事手头拮据,无力增加成本的时候,不幸地发现:经济危机下的人才保留,特别是核心人才的保留,对众多企业来说,成为高难度动作。

  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究其原因:

  第一,不怕火炼的是真金。各个企业的核心人才,往往也是整个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人才,是“真金”。即便在经济危机压力的“炼火”下,真金也不会没有市场。当你无法满足他们在诸多方面(如:职业发展、涨薪、新增福利)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企业就站得先机了。通俗地说:只要有敢要的,就有敢给的!

  第二,大家同享竞技场。经过30年激荡的中国企业改革路程,中国本土的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理念方面,越来越与外资企业靠拢。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相较于这些外来竞争者,中国的本土企业受到海外业务影响的程度还要小,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看看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的,中国金融企业赴华尔街招聘活动受到的欢迎,我们就不难看出,现在的人力资源市场,是一个不分出身,大家共享的竞技场!这个竞技场范围扩大,核心人才所受到的“诱惑”增高,从而使得企业的人才保留压力随之增大。

  第三,企业不再风光无限。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很多企业势必压缩人力资源成本,从而导致其品牌和竞争力下降。这一点对外资企业尤为明显。比如:有些企业放缓在中国扩张的计划,那些原本要设立的管理层职位的需求也随之放缓,对于核心人才来说,等于是缩小了上升空间。又如:薪酬和福利成本难以削减,可以减扣的是培训成本,核心人才对培训和成长的要求无法满足。更有甚者,每天面对的都是全球减员、停工停产、甚至倒闭或者被兼并的消息;当企业处在这样的状态下的时候,增强对关键核心人才的保留和吸引谈何容易。

  如此分析后,就不难理解我们在经济危机之后调研中,客户首要头疼的问题仍然是核心人才的保留。

  抛开“职业发展、晋升轨迹”这些软性的东西不谈,保留核心人才最基础的必要条件还是他们的薪酬福利水平。换句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但是这个“钱”,却是人力资源人士长期受到挑战的地方。我们以一个外资企业的福利预算为例:

  首先,挑战来自企业管理层:为什么人事部总在要求更高的福利预算?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社保结构非常完善(的确,很少有国家会提供五种保险外加一个住房公积金),福利成本也已经达到了工资水平的30–35%之间,这基本已经是一个成熟市场的稳定的福利水平。那么为什么中国还需要更高的预算?

  原因很简单。虽然中国员工福利成本已经达到30%的水平,但是其分配极不平衡: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操作层面的员工,社保缴费的压力可以达到工资水平的40%还要多。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法定和补充福利的成本超过工资水平的50%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管理层和技术员工,由于他们的工资水平较高,以封顶后的工资水平为计算基础的社保缴费,在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幅下降。即便加上补充福利,其整体福利成本也要远小于30%。比较两者,后者的保留和激励压力要远远大于前者,但是他们所获得的福利预算却远不及平均水平。

  其次,压力来自员工:很多员工只关注薪酬水平,对他们的福利体系了解甚少。企业年金,医疗保险,休假制度,这一切都属于一知半解状态,更不要说能够让他们说清楚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是多少。同时,很多福利制度的设计和建立,本身就和员工的需要相脱节。

  例如:对于年轻健康的员工提供无上限的日常门诊福利,但是预防性福利和重大疾病的保障却明显不足。又如:对企业高管层提供额外的年假天数,但繁忙的工作却让他们实际无暇休假,而最终只好放弃年假。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的一个30多名员工的客户在北京CBD给每个员工准备了一个每月4000人民币的停车位(因为提供停车位是公司从“代表处”时代就开始的一贯的做法),但是这30多名员工,要不然就是公司配车的高管,不需要私人停车位,要不然就是收入水平还无法承担一辆汽车的年轻员工,而真正用到这一福利的员工只有5名。巨大的资源投入,而员工并不领情,“投入”就变味成了“浪费”。

  以上两方面的压力,主要用两个原因造成:一是福利设计缺乏针对性,效率不高,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二是缺乏有效沟通,管理层对福利投入的期望和员工对福利效果的理解存在巨大差距。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不妨试一试“整体奖酬”的途径。

  “设计缺乏针对性” 怎么办?我们强调从整体奖酬出发,不再拘泥于市场其它企业提供什么福利,而关注于市场在福利计划上的投入水平。如果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福利投入是工资水平的35%,那么我们的福利预算就应该是35%,而剩下的则是根据员工的特点、短期和长期的需求、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需要,设计符合企业要求的福利项目和水平,把钱花在你需要保留的目标人群身上。同时,在福利方案的设计中,强调多层次设计:核心水平的福利确保员工能够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而在核心水平基础之上,强调提供员工一定的灵活性,选择他们需要的福利水平。而对于因此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则可以要求与员工分担。

  “公司和员工对福利理解不同”怎么办?我们依然强调从整体奖酬出发,更多地从员工这一“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建立通畅的福利沟通渠道,比较企业与市场水平,比较个体员工昨天,今天还有明天的福利积累水平,比较企业为福利投入的力度,通过不同角度和跨度的比较,以鲜明的数字,提高员工对福利方案和投入的认可。因为毕竟,员工对本人价值的理解,往往是从与他人的比较中体会到的。

  “整体奖酬”是一个很多人都在谈的话题,而且由此产生了许多对之不同的概念和理解。但无论何种概念和理解,归根结底,其基础都在于如何将所有的奖酬项目数字化,从而支持对整体奖酬水平的现金化分析。

  在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回归根本,强调“整体奖酬”,才是企业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留关键员工的有效途径。

  想到这里时,我已经从朋友家开车回到自己的住所。到家,打开计算机,收到一个朋友转发给我的,一封从他公司人事部关于年假的邮件,我抄录如下:某某,您目前尚有19.5天的假期余额。您可以延续到2009年3月31日的天数为5天,因此,希望您能够在2008年12月31日前妥善安排剩下的14.5天。

  我看看日历,今天是12月16日。看来,我需要和他们公司的人事部谈一谈“整体奖酬”了。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经济危机下,人力资源的“酒”怎么喝?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