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沟通中的倾听艺术

   日期:2012-03-22     来源:|1    浏览:161    评论:0    
核心提示:  学会倾听是与领导沟通过程中十分关键的职业素质。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性地将倾听理解为声觉器官简单地接收信息,这其实是一

  学会倾听是与领导沟通过程中十分关键的职业素质。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性地将倾听理解为声觉器官简单地接收信息,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真正有效地倾听,不仅仅是倾听领导的言语,还包括策略性地领会领导的意图,并在倾听过程中进行语言上的回应、肢体上的积极表达。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你与领导心理上积极互动的过程。
     
  体察领导的期待
     
  倾听的最高要求就是理解领导说话的出发点,以及真实用意。很多时候,领导要表达的意图是缓慢的、间接的,这与他们的职业修养和职业地位有关。这就意味着,下属应该与领导之间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沟通默契,要能够从领导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出领导对你的心理期望。
     
  要想理解领导的意图,你在整个倾听过程中就必须具备同理心和移情表达能力。例如,工作中有一件事情让领导对你极为不满而找你谈话的时候,你该怎么做?通常情况下,无数的人会保持沉默,但这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一直沉默,那么领导会更加不满,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具体分析:
     
  我说的问题,你一点也不赞同吗?
       
  你很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什么不谦虚一点?
       
  如果你这么固执,下面的工作怎么放心交给你?
       
  你是不是对我个人有意见?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说?

     
  你会意识到,这个时候领导的内在感觉中已经掺入了个人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你应该 尽最大努力避免给领导造成类似上面列举的种种印象。这也表示,听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听懂,听明白,而且要跟领导有互动。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你必须在领导就事论事还没有变得情绪化之前,洞察领导的感受,并恰当地回应——洞悉领导感受的过程就是同理心发生作用的过程,而恰当的回应就是移情表达。例如:
    
  “在这件事上,我确实没有做好。能请问一下,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吗?”
     
  这样的回应也是典型的共鸣性回应,它能够使你更准确地判定领导希望你朝哪个方向努力,应该如何努力等。
     
  创造共鸣情境
     
  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倘若在沟通过程中,彼此之间没有互动,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的。要想互动,首先必须营造双方积极的心理共鸣,只有在双方形成共鸣氛围的时候才会打开心扉,毫无保留,畅所欲言。我们在与领导沟通中,想达到这种共鸣情境,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专注
     
  一个专注的状态,有助于提高领导谈话的兴致,增进与领导的共鸣心理。在一般情况下,专注会表现在肢体语言上,并通过你的肢体语言使领导体会到你的专注态度。这些肢体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上身前倾20度
     
  靠在椅子上表明你根本不重视领导的谈话;双手抱胸的姿势,表明你处于内在抗拒状态。最好的倾听姿势是轻轻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地搁在大腿上,上身前倾一些,给人以积极、认真的印象。
     
  目光接触要得当
     
  当你说话时对方不看你,你的感觉如何?大部分说话者都把这个举动解释为冷漠或对话题不感兴趣。适时的目光接触是必要的。但目光要热诚,不能过于频繁。通常情况下,你可以将视线放在对方嘴巴上方的位置,对一些重要的话题或对方共鸣性很强的话题,可进行适当的目光接触。
    
  “夸张”地点头回应
     
  点头是表达认同的最直接方式,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讲幅度。一般的点头根本无法点燃对方诉说的热情,只有速度稍快、略显夸张的点头才有效果。夸张一些不会有什么错——以一种全身心倾听的态度点头回应,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不做分心的举动
     
  类似那些频繁看表、心不在焉地翻资料、随手拿笔乱写乱画、眼神游移的状态,都是你分心的表现,也会破坏领导谈话的兴致。当这些举动出现的时候,领导会觉得谈话索然无趣,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共鸣了。
     
  不打断领导
     
  在表达你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时,先听完领导的想法。在领导说话时最好不要试图猜测他的意思然后寻求确认,因为耐心地等领导讲完,我们自然就能全部明了。
     
  排除自我意识干扰
    
  “专注”是一种内在心理状态,是内心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而非强迫自己。那种强迫自己做到上面这些要求的人,是不会真正学会倾听的。这是因为,强迫本身意味着自我意识与外部环境产生了冲突,这种潜在的冲突会使你的言行举止极不自然,因而也不可能真正获得领导的认可。因此,有意识地排除自我意识的干扰,对倾听过程——尤其是达到专注状态相当重要。
     
  清空自己的想法
    
  当你想法过多而且急于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的心理不是处于倾听状态,而将会处于表达状态。当你处于表达状态,特别是急切地希望表达出来的时候,领导的交流意愿会止步,这会打断整个倾听过程。最好的方法是,即使你有再多的想法,也要清空它,等整个倾听过程结束后,你再理性思考你的想法和观点是否有说的必要。
     
  接纳领导的意见
     
  如果你内心对领导说的话或表达的观点存有疑异,首先要想想领导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按照自我的意图来臆断,进行排斥或反驳。实际上,无论任何时候,下属都应该在倾听的过程中全盘接受领导的观点。如果你们的差距过大,那么也应该等到领导表达完,而你也冷静地思考之后,再择机表达你的观点。
     
  同步
     
  创造共鸣的另一种重要方法是同步,它括举止神态上的同步、心理情绪上的同步及语言上的同步。在这里以语言上的同步来加以说明。
     
  语言文字同步就是双方要有共通的语言和相似的说话方式。如同我们都喜欢和自己有相同观点的人聊天、沟通和工作。所以,与年长的领导沟通,就需要采用稳重传统的字眼。如果领导语速较慢,下属就应该用缓慢而清晰的语调与之对话。
     
  使用“同步”语言,也就是在谈话中尽量模仿对方所用的特殊字句,例如:
      
  领导:“今年的市场目标已经很明确了。”
       
  下属:“年度目标明确了,我们也容易发力了。”
       
  下属:“任何工作,只要目标明确,就有办法完成它。”

     
  每说一次“目标明确”,领导对我们的好感就会增加一次。通过好感的累积,双方的共鸣情绪也会越来越好。与此相同,同步情境还可以运用在行动与情绪上。
     
  互动倾听的回应技巧
     
  我们了解到,在倾听的互动过程中需要用到反馈、征询和确认等基本手段,而这些手段之间是没有明确界线的,有时候一句话既可能是征询,也可能带有确认的性质。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五种综合性的回应方法:
     
  解释性回应
     
  解释性回应是委婉地告知领导问题的症结何在,应该怎么想,应该想什么,表达事情的真相和构成问题的原因等。但是,解释性的回应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一种了解对方真实想法的缓冲,也就是试探着抛出问题的原委,以求对方做出关于此类原委的理解,从而得出进一步的回应方案。
     
  领导的表达:“对你这段时间屡屡拖延的情况,我并不理解。你似乎从来打不起精神来。”
       
  解释性回应:“噢!那只是因为我没跟您汇报清楚,这两周我需要协助市场部开展一些市场调查分析工作,我总是在外面核实数据!”

     
  探索性回应
     
  探索型的回应是目的较为明确的回应。这种回应表示回应的人想要知道某些还没有说出来的事。通过这种回应可以进一步获取较为准确的数据。它是引导并顺着某一方面发出的问题,要说话的人在这点上多谈谈。
     
  在倾听过程中,真正的探索性回应需要高明的技巧,否则会理解成对领导思想表达的抵触,容易弄巧成拙,反而阻碍建设性沟通的形成。
     
  领导的表达:“对你这段时间屡屡拖延的情况,我并不理解。你似乎从来打不起精神来。”
       
  探索性回应:“也许我对工作要求理解得并不准确,您能说说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吗?”

     
  支持性回应
     
  支持性回应是一种独特的回应方式,也是化解某些不利形势下最有效的回应方式。支持性的回答是要安慰对方,减轻他的感受的强度,像是说“没什么啦,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或是“放心好了,总有办法的”。支持的目的是要疏通、化解——这些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用的策略。
     
  在沟通过程中,运用支持性回应可以充分地引导双方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并进一步就实质问题进行准确的交流。
     
  领导的表达:“对你这段时间屡屡拖延的情况,我并不理解。你似乎从来打不起精神来。”
       
  支持性回应:“我能理解您的感受,我也正为此事着急。这两天我正在想办法调整自己的状态。”
     

  建议或评估性回应
     
  建议或评估也是一种比较具备建设性的回应方式,在工作中这种回答方式通常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这种方式通常体现为:回应的人对对方说的话进行评估,指出对方的话是正确或错误的,或者是恰不恰当的,回应的人想要暗示或者建议说话者应该或可能怎么做。评估的结果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以一种建议或评估的方式做出回应,意味着你必须具备准确的问题定义能力。在清晰地界定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地提供方案。
    
   领导的表达:“对你这段时间屡屡拖延的情况,我并不理解。你似乎从来打不起精神来。”
       
  评估和建议:“我觉得自己对这方面的工作把握不好,因而导致工作节奏上也出现了问题,您看是否可能给我提供一个指导人,以便让我尽快熟悉?”

     
  改换说法
     
  有一种回应很特别,就是变换说法。这种回应可以适用在任何领域,包括业务谈判、社会交往,当然也包括与领导的沟通。
     
  改换说法型的回应,有一个突出的作用就是要查证自己了解得正不正确。这种回答可以针对事实也可以有感而发,从而再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但是改换说法的回应也存在一个不利的问题,那就是它并不直接解决问题,而只是一个起步阶段的回应,是在进一步就实质问题交流前的回应。因而,必须清楚下一步你希望表达什么。还需注意,改换说法型的回应不一定是说一句“我懂了”,而是回答说:“我了解的是??,是不是这样的。”
     
  领导的表达:“对你这段时间屡屡拖延的情况,我并不理解。你似乎从来打不起精神来。”
       
  改换说法的回应:“您的意思是,我在有关XXX的任务上没有工作状态,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听不是为了听,而是洞悉领导对你的期望。在听的过程绝不应该是简单的沉默,语言上的回应仍然是重要的,就像上面示例中表明的情况一样。但是,倾听过程中的表达也不仅仅是表达,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倾听。(文/孙科炎)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沟通中的倾听艺术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