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员工第一”离我们有多远?

   日期:2012-04-05     来源:|0    浏览:157    评论:0    
核心提示:  员工第一并不新鲜,也不复杂,但在中国的实践却存在种种误区。做好员工第一,最重要的还是尊重人性,把人当人。    春天

  “员工第一”并不新鲜,也不复杂,但在中国的实践却存在种种误区。做好员工第一,最重要的还是尊重人性,把人当人。

   

  春天的午后,和朋友相约在一家咖啡厅。清新典雅的装饰,优美柔和的背景音乐,还有呼叫器上老板亲笔手书的“您的满意,我们的追求”,无不显示其格调。当我按了好几次呼叫器请来服务员时,那姑娘的脸却始终阴沉沉的,问什么都爱搭不理。朋友是位年轻女士,很惶恐,问我:“是我们欠了她什么吗?”我故意提高嗓门:“不是我们欠她什么,是她的老板欠了她什么。”

  为什么苦苦追求的顾客满意,总是与期望相去甚远?

  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国企、外企和民企,除了顾客满意度,他们开始关心员工满意度、员工敬业度,有的老板还明确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看起来,“为什么要员工第一”的问题似乎解决了一些;然而在“如何做到员工第一”方面却存在很大偏差,甚至适得其反。

  究其原因,还是对“员工第一”缺乏本质上的深刻理解。顾客不满意,是员工不把顾客当顾客;员工不把顾客当顾客,是老板不把员工当员工;老板不把员工当员工,是老板不把员工当人;老板不把员工当人,是老板忘记了自己也是人。

  我希望用我的逻辑,来剖析中国特色的“员工第一”面临的挑战。

  二元对立VS准许为人

  在人类历史的几千年里,人性并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物质的丰富而变得崇高些、伟大些,但也没有迹象表明人性变得更丑陋不堪。人性的发展基本是上稳定的,变化的只是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人性。其中最大的认知变化在于,我们开始把人当人本身去看待。正如哈佛幸福课里讲“Permission to be human”,准许为人。人不是完人,有贪婪自利的一面,也有积极利他的一面。

  然而,中国几十年来对于人性的把握却是两种极端趋势:其一是过度地倚仗精神,将人神化,被塑造的典型和模范都是以“无私、奉献、忘我、舍家忘身”为关键词的;其二就是放大人的自利性,在管理者中表现为专制、一言堂、简单使用物质刺激。中国的管理者们在矛盾中实践着,他们一方面希望员工有崇高的使命感、爱厂如家、积极工作;另一方面又充当旧式家长,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条条框框加以限制、约束、监控,让员工缺乏自主的空间,缺乏归属感。

  今天的中国管理者多是上世纪60、70年代甚至50年代出生的人,在一种极端的人性解读环境下成长起来,神人一般的典型、榜样,让他们甚少思考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更别说换位去考虑别人的需要;当“完人”、“伟人”的光环破灭后,他们立即进入怀疑人性善的另一个极端,对人性的理解陷入二元对立。

  在很多场合里我观察发现,不管是大企业的成功高管还是初入职场的小年轻,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他们内心都认为,管理者要做一个不受情感影响的人。然而神经科学家Damasio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发现,病人可以完成各种智力活动,但如果没有情绪体验,病人常常不能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选择,可见决策依赖情绪。当我向很多人表明这个观点时,他们总会说:“人都是有情绪的,但好的管理者应该尽量控制情绪。”原来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人,但不想把自己当人。

  员工第一,首先应该把人看成人。

  “标准餐”VS“自助餐”

  我接触过不少国企管理层,他们也认可“员工第一”的思想,但经常会有困惑。

  有一位国企董事长明确提出了“员工第一”,可他十分不满:“我提供了行业内、地区内最有竞争性的收入,几乎最好的工作条件,甚至从柴米油盐到婚丧嫁娶都为员工考虑到了,为什么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执行力还是不够呢?”

  给你提供高收入、好福利,你就应该好好工作;给你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你就该快乐地成长—这是很多中国管理者对“员工第一”的理解。

  但是,这些真的是员工需要的吗?就拿福利政策来说,国企近几年来的收入和福利并不比外资企业差,但激励的效果并不好,员工并不满意。因为国内企业的福利基本上是“标准餐”,标准都一样,可能份额不同。而在践行“员工第一”理念的星巴克,福利是“自选式”的,员工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家庭状况自由搭配薪酬结构,有旅游、交通、子女教育、进修、出国交流等福利和补贴,按照员工的不同状况给予补助。

  我在自己的公司做过一个试验:在两个部门实行不同的福利政策,在预算的福利支出范围内,一个部门按统一的标准规定内容和比例,另一个部门则设计出各种选项,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搭配,设计统一标准和选项时都充分考虑了员工需求。结果是,这样两种福利方案的成本不相上下,但两个部门的员工满意度明显不同,在绩效方面和员工积极性方面也能感觉到有差距。甚至他们对部门领导的评价和公司战略的反馈都有细微区别,可以自由搭配福利的那个部门的结果更加正面和积极。

  因此,“员工第一”在中国管理情境中的一个误区就是将其等同于高收入、高福利,而不去真正探求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就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述,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主要需求是不一样的。不抓住员工真正的需求,自然是好钢没用在刀刃上。

  60后、70后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相信吃苦耐劳、在隐忍中成长,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对于企业所给予的要用努力工作来感恩和回报。虽然他们都希望创造一个快乐工作、高绩效的团队,但看看他们为员工购买的培训书籍:《不抱怨的世界》、《请给我结果》、《服从的力量》……这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员工。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员工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更关注自己的内心,直接诉求个人利益,更重视个人空间等等。两代人在需求认识上存在如此大的鸿沟,在员工管理问题上也就冲突重重。

  消除鸿沟、理解员工的需求差异,关键在于沟通和放权。用开放心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机制,给员工充分的信任和工作领域内的自主权。比如在外企,同事一起聚餐是公司福利,也是团队建设的机会,曾经很受欢迎。然而每次活动都像开会一样按日程来,领导讲话、谆谆教诲、老员工拉着新员工给领导敬酒奉承……对这样的“福利”,80后、90后会认为是在受罪。为什么不让员工自己来策划呢?他们自己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工作的事情也一样,领导何必越俎代庖?

  说教VS言传身教

  “员工第一”的理念越来越被企业家、管理者们接受,主要是因为其背后价值传递的逻辑是:优秀的员工可以带来高绩效、赢得客户,从而带来高利润和长远发展。但在中国实践中,这个价值传递可能是断裂的。很多管理者抱怨:我在员工福利、员工培训、员工发展上投入了这么多的精力,短期可能有激励效果。但从长远看,为什么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呢?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中国的父母总是在叹息:“为什么我给了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最好的学习资源、用那么多的精力去培养他,他还是学不好。”答案除了前面提到的没有抓住员工的真正需求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说教多于言传身教。

  企业传递给员工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员工就会同样传递给客户、反馈给企业。这种价值传递并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企业对待员工的各种细节来传递的。

  前文提到的我在咖啡厅的遭遇,就是很多服务行业不够优秀的典型表现。企业没有很好地把客户导向的价值观传递给员工,是因为企业在对待员工时就没有将客户导向体现在细节上。服务行业都学星巴克、学海底捞,但又感叹学不来的海底捞、学不来的星巴克。是的,你可以模仿星巴克的装修、海底捞的等候区,也可以免费赠送顾客水果,但你学不到他们员工的激情。“要想让员工对顾客像家人一样,那很简单,老板就得像家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员工。”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这样说,也这样做。海底捞的员工住宿条件并不是行业内最好的,但员工享受到有专门的人保洁、做饭和洗衣服,他们像顾客一样享受到了尊贵的服务。海底捞的员工是可以直接取发票给顾客的,可以对顾客特殊需求或投诉做出自己的决定而不需要请示,他们像家人一样受到尊重和信任。公司对于员工的尊重信任和人性化服务,自然会通过海底捞的员工而传递给客户。

  我见过这样一家私企,它要求员工忠诚、签订保密协议,但技术外泄的事总是防不胜防。老板很困惑,旁人却很明白:这家公司总以逆向设计的名义盗用他人技术,还在员工大会上自豪地宣布对成功盗用的奖励方案。企业使用各种盗版的软件也是常态。盗版系统不安全,盗窃行为在示范,在更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员工也就自然会懂得去选择。这时候,“优秀”的员工没能成为企业的财富,反而成了致命伤。

  “员工第一”是为了培养一批高绩效的卓越员工,让他们与企业共同发展,而不是单一地发展员工、给员工高回报。所以,在思考员工的需求之后,企业还应该思考“我们需要员工传递的价值是什么”,“希望员工在哪方面达到发展”,然后言行一致地用这个价值和标准去对待员工。

  员工第一,顾客第二?

  说到“员工第一”,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推导出“顾客第二”,这也是一个误区。是员工第一、顾客第一,还是股东价值第一?无非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企业管理和运营。员工第一并不意味着顾客第二。如果秉承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必将脱离员工—客户—利润的价值传递,为“员工第一”而“员工第一”。

  员工第一、顾客第一和股东价值第一,是三个不相冲突的概念,从企业内部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强调员工第一;从市场的角度看,我们强调顾客第一;从财务和所有权的角度看,我们强调股东价值第一。为何当下特别强调“员工第一”?是因为现在企业管理对人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价值关注太少了。但如果“员工第一”就要“顾客第二”,那就过犹不及了。

  ******

  “员工第一”并不新鲜,也不复杂,但在中国的实践却存在种种误区。我们通常只看到那些依靠员工发展而获得成功的企业的表象,却不去深究行为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所以常常陷入困惑。如何做好员工第一,最重要的还是尊重人性,把人当人。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论语》的“因民之利而利之”,其核心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按照人的本性来做事、来管理和发展员工。Nature,to be commanded,must be obeyed(培根)。自然规律如此,人性亦如此。

  文/邓文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能源自动化销售总经理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员工第一”离我们有多远?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