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实录

   日期:2012-10-08     来源:|1    浏览:371    评论:0    
核心提示:首届中国过度劳动(过劳)问题研讨会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主办,于20
  
 
  成立仪式

  1. 主持人首都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河清教授,就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表示了适度劳动研究会中心成立的有着重大的意义。
 
      
  2.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李震秘书长宣布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成立,同时表示,社会对中国适度劳动的重视程度应当加强,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无论是从心理、生理,还是在社会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这次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合作建立的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冯喜良教授对中心的成立表示了祝贺,并对中心研究人员的努力表示感谢。冯喜良教授还表示,中国对于适度劳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刻,经济学、管理学、安全工程、法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有责任阐明过度劳动的利害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政策的制定。

  4. 杨河清教授向研究中心的第一批研究员发放了聘书。其中,首都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河清教授为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全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晓宏、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院长、教授尚珂、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河为副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姜亢、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系主任、副教授何勤、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石建忠为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孟续铎。
 
   
  
  5. 杨河清教授特殊介绍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童玉芬教授,同时还表示,虽然这次的成立仪式比较简短,但是意义重大。当中国适度劳动问题的研究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希望大家会想起今日我们在这里举行的启动仪式。

  大会发言及讨论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晓宏作为上午研讨会的主持人发表讲话,再一次强调了本次研讨会的重大意义。
  
  2.  杨河清教授表示,当今社会的过劳问题相当严重,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层面还是从宏观的社会层面以及法律层面的重视都不够,学术界的研究也不够深刻。过劳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希望可以通过研究中心的成立,推动相关学科研究的成熟,能够团结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注社会适度劳动问题。同时对研究中心未来发展表达了希望和祝福,希望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出一本论文集和一些专著,同时还希望搭建一个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对于过度劳动的讨论与研究。
  
  3.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全兴,以《劳动者心理安全健康法律保护的域外新动态及启示》为题,进行发言。随着劳动者心理和心理疾病的日益增加,尤其是抑郁自杀的不断出现,警示职业安全健康法的设计者关注劳动者心理安全健康问题。域外职业安全健康法对劳动者心理安全健康的保护,以预防、补偿、康复为原则,以纳入工伤保障为核心,从社会安全系统维度介入传统的私法秩序,推进了职业安全健康法理论和制度的发展。其中对我国的启示是,从偏重身体安全健康保护转向身心安全健康并重。构建预防、补偿、康复于一体的劳动者心理安全健康法律保护机制。

  各位学者就其发言展开了讨论。内容如下:

  1)心理安全和心理健康是如何界定的?

  心理健康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讲的;心理安全是从集体性的角度来考虑的,或是出现自杀等情况时也会定义为心理健康。

  2) 根据《工伤保险法》,职业病目录修订的过程中,是否能把过劳心理疾病加入职业病的范围,还尚未确定

  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姜亢,以《基于Jack的推台锯操作位作业疲劳分析》为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借助Jack人际工效学分析软件,建立虚拟中国人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木工推台锯操作岗位作业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和作业疲劳分析,评估该岗位作业过程可能导致的作业疲劳职业风险,并进一步提出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和建议。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工人长期从事某项作业就会产生疲劳甚至过度疲劳的可能,作业节奏较快导致作业人员发生假虎损伤的风险较大,随着工人抬举其实平面位置的增高,工人背部受伤机率大为增加。同时提出几点建议,应该适当增加推抬锯操作岗位作业人员,提升木料堆放的最低高度,缩短木料与推台锯工作台的距离并且完善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

  各位学者就其发言展开了讨论,内容如下:

  1) 工人的工作您在发言中主要提到了背部的损伤,那么对于腰部有没有伤害呢?作业环境怎么样对工人比较好?我们说要改进木料堆放高度问题,那么工作台本身有问题怎么办呢?

  我们说的就是背部疼痛也包括腰部的疼痛,而且在做分析的时候,没有将噪声的因素复合在内,因为噪声对背痛,脊柱疼痛等的影响还比较小,还可以完善。推台锯本身是规范的,标准的,但堆放的高度却因不同企业而不同。意大利现在很多都是自动的,但是我们国家基本都是手工的,叉车推进来然后堆放,这种作业方式要求搬运过程注意高度,减轻负担。

  2) 制造业工艺流程有无专业人员进行设计?

  工业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比如我们现在会议坐的椅子,就有些高,不舒服,那是因为设计领域所考虑的因素不能满足所有人,因为有的女生个子比较矮坐这个椅子可能就比较舒服。所以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百分率进行统计,统计率的问题,满足大体需求,在一个范围内进行设计。

  5.江南大学商学院黄河老师以《日本过劳研究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为题,论述日本过劳防止研究的经验,分析其政产学研综合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在分析我国过劳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社会管理、法律、企业管理、个人健康等方面多角度提出防止过劳的对策建议。黄河老师强调,在日本过劳的研究中,提倡预防、防止是基本理念。在日本学术界及政府部门的重视下,日本过劳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得益于过劳界定的相关量表以及政府政策制度的强制执行,为中国研究过劳问题提供思路。

  各位学者就其发言展开了讨论,内容如下:

  1)日本针对过劳研究设计的量表是否适用于不同人群?应用到中国是否会出现相关问题?

  黄河老师认为,由于日本研究数据显示,脑力、体力工作者虽然从事的工作差异较大,但是从过劳分析数据显示差异不显著,所以日本有关研究机构的量表在设计时,并未进行人群区分,而是针对日本过劳症状设计了通用的量表。但是,日本和中国存在显著的国情差异,不同的职位的员工在工作环境、劳动时间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所以,中国的过劳量表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2)日本的政策制度是如何推动过劳问题的预防、防止?

   一方面,政府限制超时劳动时间,劳动者有必要记录自己的工作日、上下班时间以准确把握劳动时间。定期的健康检查,尤其是特殊行业健康体检以提高员工身体素质。促进企业带薪年假的取得。另一方面,日本大的企业定期进行过劳自我检测,即完成过劳量表,实行自我体检,将过劳问题防范于未然。黄河老师强调,日本政府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基本保障。

  3)建议中国在研究过劳问题时进一步充实人才队伍,吸收不同行业精英,如产业医生,产业保健等。

  6.湛江师范学院石建忠老师就《论“被动过劳”和“主动过劳”》与大家进行了分享。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将过劳问题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划分为主动过劳和被动过劳,在过劳的防止上需要对症下药。针对被动过劳群体的预防措施,关键在于组织和政府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权益,减少过度劳动时间和压力。对于主动劳动者,石老师强调,主动过劳者主要是自愿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所致,预防的关键在于适度的激励---基于劳动者能力和需求的激励。文章通过建立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激励模型,进行不同层次劳动者的需求分析,帮助主动过劳群体自觉拒绝过大的压力。

  1)从主动过劳的角度,如何看待社科院科学家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案例

  石老师表示从过劳的角度上讲,科学家虽然是为国献身,创造了价值,但是培养一名科   
   学家的成本是极高的,应该提倡科学发展。

  2)杨老师表示主动过劳的观点可能会与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相违,如:鞠躬尽瘁、牺牲小我,这与社会道德发展阶段有关。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不应该一味强调某一方面,而应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在积极响应社会主流思想的同时保持科学发展观,这样,过劳的问题也可得到相应的缓解。

  7.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全兴作为下午研讨会的主持人发表讲话,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可以借助我们这次研讨会的平台充分讨论,为我国过劳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河清,以《三人处于过劳死边缘》为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杨老师首先以两则消息和若干个案提出过劳死的现象已经日益凸现,接着提出何为过劳?过劳死的标准是什么?过劳死的鉴定?接着杨老师提出,过劳是个积累性的过程,有长期和短期之分,还有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之分。劳动的准备时间算不算在劳动时间中,怎么界定?现在大都市的白领在城市中饱受交通拥堵之苦,通勤时间平均每天有一个半小时,这些时间无形中增加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增加了他们的工作疲劳程度。同时,依托两个课题,杨教授指出,调查结果显示有26.3%的人处于红灯危险期,38.4%的人出于黄灯预警期,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那么过度劳动是什么导致的呢?杨老指出,过度竞争和过度激励是导致过度劳动的根源。但是这种拒绝过度劳动的呼吁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有所冲突的,是对我们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如何平衡主动过度劳动和价值观,是个困惑也是个难题。接着杨教授阐明了过度劳动研究的学术位置和过度劳动带来的经济损失,这里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可测得和潜在的。过度劳动的基本特点和过度劳动呈年轻化和快速增长的趋势。最后提出我们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企业让他们真正了解其危害和本质,国家在这些方面要有所进步。

  各位学者对其发言进行了讨论,内容如下:

  1) 过度劳动的经济损失怎么去研究?

  研究方法本身是有所欠缺,而且数据的收集也有困难,没有办法进行直接的直观地统计,但是我们可以和文化和发展相结合,提出理念,然后由政府进行硬件措施的支持。

  2) 过度劳动和过度疲劳有什么客观的划分依据吗?

  这两个概念有交叉有关联但又不完全一致。我们主要研究的还是过度劳动,以及研究过度劳动带来的损失,因为过度疲劳有很多方面,可能是玩疲劳了,可能是别的方面导致疲劳了,而过度劳动多指有酬情况下的劳动过度。

  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孟续铎,以《中国“过劳”问题的研究动向——基于文献统计分析的结果》为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孟博士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涉及“过劳”问题的全部电子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了20多年来中国“过劳”问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总结出中国“过劳”问题的研究特点。
  1)目前中国“过劳”研究正处在“成长期”,尚未成熟,仍在发展当中。
  2)中国社会的“过劳”问题处在“潜伏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3)中国“过劳”问题的研究范围和对象是逐步明确的。
  4)中国“过劳”研究经历从“引进”到“自主”的过程。
  5)理论研究和社会关注相互促进。
  6)多学科交叉研究“过劳”问题。
  7)从发文机构、作者和发文期刊几个方面看,中国“过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根据上述问题对“过劳”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了概括,号召各位学者和政府所属的研究单位对“过劳”问题的研究给予重视,促进政策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各位学者对其发言进行了讨论,内容如下:

  1) 应扩大检索范围,如“疲劳”、“劳累”等;同时对“过劳”的经济损失目标给予分解,分解以行业或企业为单位,这样更能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2) “过劳”在各学科中的含义是否统一?“疲劳”和“劳累”和“过劳”是否对等?

  “过劳”应解释为过度劳动,而并非“疲劳”和“劳累”,劳动应分为劳动不足、适度劳动和过度劳动。“过度疲劳”和“过度劳累”不应作为专业的学术用语。

  10. 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员王丹,以《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危害及其应对探悉》为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研究员认为,知识工作者正成为“过劳死”的高危群体,并带来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危害。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预防与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的、政策性和组织性的战略与策略进行体系化应对。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建立完善“三层过度劳动对策模型”,在过度劳动的预防、应对和后果处理等三大层面中,同时发动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知识工作者三大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过劳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各位学者对其发言进行了讨论,内容如下:

  “过劳”是不是隐性问题?如果不是,为何没有采取措施;如果是,显性化怎么界定?

  从很多人关注、了解,学者关注的层面上来分析,“多劳”应该被认定为隐性;但是显性和隐性与政府是否重视,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我们学界要推动“过劳”问题的研究,提高社会认识。

  11.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院长、教授尚珂组织学者就中国过劳相关问题、研究中心发展问题等展开广泛讨论,讨论问题如下:

  1)主动过劳,即工作狂,我们是否应该制止,还是单纯的凭借个人意愿?

  主动过劳,即工作狂,是认为工作能给个人带来快乐,这种快乐会使人长期持续的处于工作状态。长时间的工作,即使不产生抵触情绪,同样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损伤,形成“过劳”,我们不提倡这种工作方式。

  2)经济损失计量的问题,数据是否有改善的可能?应如何改善?

  目前为止我们在计量统计过劳导致的经济损失上没有明确的方法,首先是数据我们拿不到,其次是衡量指标和标准我们吃不准,什么是直接损失,什么是间接损失,间接损失都包括什么,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和日本美国等国家进行对比和比较,如果没有办法比较,即使计算出来了也没有参考价值,所以目前为止我们应该先弄清楚别的国家是如果计算的。同时指出,过劳问题的出现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分不开的,是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

  3) 过劳问题还存在一个人力资本断续的问题。一般来说,年龄越大,个人价值越高,这时候过劳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对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失,人力资本还是跟随经济发展一同持续发展比较好。同时,过度劳动是不是也和绩效评定机制有关系呢?我们采取目标管理,那么在整个劳动过程管理中,我们是不是要着眼于利益方面平衡呢?并且要注重立法,立法上要进行重视。,

  12.经过热烈的讨论,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得到了思想上的碰撞,产生了很多新思路和新方向,对未来的研究充满信心。对中心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首先专家和学者都觉得目前为止专家学者在研究方面的积极性有限,即便是有积极性,研究能力也有限。建议我们的中心以专题为研究模式,一届一个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研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注重这个问题,培养队伍的后备军。最后要加强队伍建设,以课题为依托,申请课题深层次的进行研究。最后杨河清教授做了大会总结,表示了对中心成立的祝贺和对中心未来发展的期望。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正如中心主任杨河清教授所说,历史会记住这一天,我们的学者和研究员所作的努力会推动学界填补过劳问题研究的空白区,我们会为后来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研究经验,过劳问题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题,希望能够吸引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提供更为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建立独立的网站和页面,做一些专题研究与分享,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希望各位学者积极支持和维护网站的建立。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中心学术的研讨会,开会地点不光局限在北京,可以扩大会议地点。每年研讨会设立一个专题,进行集中讨论。出版相关专著和论文集。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实录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