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中国金融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日期:2007-12-08     来源:www.zgjrj.com    作者:笑闻    浏览:181    评论:0    
核心提示:姜远博士曾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重点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国际经济法学硕士学位和国际经济法学

  我的同学姜远是从事金融工作多年、工作能力很强、品学兼优的国际金融法博士,他坎坷辛酸的求职经历使人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中国金融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姜远博士现年36岁,2005年7月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法学。姜远博士曾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重点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国际经济法学硕士学位和国际经济法学博士学位。

  姜远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很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在《法学杂志》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著作《金融合同论》、《金融法律法规实务指南》。曾获所在大学的研究生综合奖学金。其论文《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的新机制》在2004年“中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学术研讨会征文”中获奖。

  而且,姜远博士具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和很强的工作能力。他大学毕业后曾在某公司工作三年,因工作能力突出,8个后即被破格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他曾在某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工作8年,从事资产风险管理和法律等工作,具有律师资格,曾任信贷管理审查委员会委员。同样,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他通过竟聘成为该银行法律部门负责人,是该分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他还获得过该银行“优质文明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2年9月辞职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后,他仍应邀帮助原单位解决了许多疑难法律问题。

  毕业前,很多同学认为,像姜远这样金融工作经验丰富、品学俱佳的国际金融法博士在金融业找一份工作可谓轻松自如,他也有志从事金融法律实务工作。然而,他的金融业求职经历却是坎坷辛酸的,其结局大大出人意料。

  姜远博士给几家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寄去的简历都如泥牛入海,给多家股份制银行发出的简历也杳无音信。但是许多银行的毕业生招聘广告中都需要博士。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一家银行给这样一位具有金融从业经验、工作能力突出、品学兼优的国际金融法博士面试和考试的机会(有些银行要求考试后才能参加面试)。竟然没有任何银行给予任何机会,而直接被拒之门外,这显然太不正常了,太出人意料了!同时,这也不能不使人产生困惑:中国金融业是否真正需要人才?中国金融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金融业是否需要人才的问题无需多加探讨。金融业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与实体经济不同,金融是现代经济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务的开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从事金融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金融业,人才更是“第一资本”,“第一资源”。目前中国金融业正在加紧改革,迎接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后面临的激烈竞争。据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布鲁斯·莫利预测,在未来10到15年,中国金融市场约30%的份额将由外资金融机构分享。世界咨询业巨头麦肯锡公司曾分析,“在银行界,入世将扫除强加于外资银行的种种苛刻限制。中国公司在金融人才、优质客户、新业务品种和科技等领域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强大竞争。” 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力资源已超过资本资源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和竞争的首要资源。

  难道中国金融业的法律人才已经饱和了吗?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任王元龙在《加入WTO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呼吁同行未雨绸缪,“从银行业务结构看,银行信贷人才、国际金融人才、金融计算机人才、金融法律人才、资本运作人才,是这场人才争夺战的焦点,而这些资源又恰恰是国内金融业本来就稀缺的。” 目前,中资银行中风险防范方面的法律专业人士占员工总人数比例不到0.5%,大部分是法学硕士以下学位,有的甚至没有法学学位,具有法学博士学位的并不多。另外,从目前金融界的许多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都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包括法学博士)这一现象,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确实需要法学博士。

  难道这位金融法博士只是学究,只会纸上谈兵,缺乏金融实际工作能力,不适合从事金融工作?或者是其道德品质存在问题?从这位博士的金融工作经历来看,显然不是。他曾在银行工作中熟练运用法律理论解决了银行业务经营中许多疑难法律问题,有些创造性的做法后来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的肯定。从他辞职后原单位仍然邀请他帮助解决法律问题也可以看出他的工作能力,更可以看出其为人。

  难道36岁已经在金融业中年龄过大了?许多单位招聘一般员工的年龄上限为35岁。然而,资料表明,国际上公认的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是35至45岁。根据通行“国际标准”,大多数国家都把“青年”的年龄上限界定为45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认为,把“35岁”作为招聘员工的一道坎,没有科学依据。用人单位认为35岁以上员工使用成本高、难管理,主要是因为不少管理者习惯了原先计划经济条件下论资排辈的人才使用观念,长期以来形成了更愿意用年龄和资历,而不是用能力和业绩来评价人才的思维定势。

  最近,国家人事部强调,在200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用人单位不得对毕业生的年龄等实行歧视。否则,毕业生可以举报。

  如果说姜远博士年龄大,然而,他的另一位同学,一位年仅28岁,也具有银行工作经验而且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的国际金融法方向的博士,在向金融业求职的过程也落得同样的下场――没有任何一家银行给予任何面试机会!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据某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透露,现在金融业内的许多中层管理人员在40 岁左右,有的甚至35岁左右,他们愿意要20多岁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听话好安排,可塑性强,而姜远博士这种情况进去后不好安排。另外,有的部门领导只是硕士,不愿意要博士。倘若如此,这是否有武大郎开店之嫌?这就是中国金融业用人的胸怀?

  难道姜远博士的可塑性不强,不能适应新的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该博士在公司工作出色,在银行表现突出,在学校获奖,可塑否?敢于放弃舒适的工作而完成艰辛的求学之业,可塑否?

  金融人才问题仍然被领导们强调。最近,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在上海金融青年联合会成立大会上表示,上海要实现在“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并向世界金融中心迈进”的目标,金融人才的缺口高达100万。

  可见金融业仍然需要大批的人才。然而,从姜远博士的求职经历看,中国金融业似乎不需要这种品行良好,具有金融工作经验、实际工作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人才(以金融业的人才标准衡量,不知其是否可以算作人才。姑且算吧,否则,教育部和教育界以及法学界可能要抗议)。

  那么,中国金融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后来有人提醒姜远博士,进入金融业管理机构需要有人“引荐”。难道这就是金融业用人的条件?倘若如此,中国金融业何时才能真正与世界金融巨头抗衡?

  目前,中国金融业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自然是提高中国金融竞争力的必然之举。但仅有股份制改造并不是灵丹妙药,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现在的股市即是前车之鉴。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不改革人才观念,不完善用人机制,股份制仅仅是股份制而已,汤换而药不换,其病能除乎?

  高呼“狼来了”而正在改革中的中国金融业何时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近闻全国200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全面展开,400多万莘莘学子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竞争,毕业生比去年增加70多万人。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非金融业所独有。像姜远博士这样的条件在去年的就业中都遭受如此挫折,今年数量大增的硕士和本科生的就业之路可想而知。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0%,而实际就业率比这要低。就业形势越严峻,越应当强调公平竞争。众所周知,现在学生的上学成本是很高的。在耗费数万元的金钱和数年的青春之后,如果不能在就业中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能真正实行优胜劣汰,大批青年学生的待业或失业,将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愿本文所述的困惑不要在今年的毕业生就业中复现。在此,只有默默地为莘莘学子们祝福,祝福他们一路顺风!(读者赐稿)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中国金融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