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面向新农村建设的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日期:2009-05-03     来源:未知    浏览:115    评论:0    

  [摘要]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论述开发西部人力资源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分析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着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广大农民,而多数农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而开发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西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一、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目前,西部是我国的贫困人口的集聚地,据统计,西部地区现有贫困人口为1305万人。西部先天条件较差,坡耕地比重较大,决定了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地还沿袭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增加耕地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提高产出,生产效益不高。这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极大地阻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向主要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现代集约型农业转变。面对西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依靠开发耕地等物质资源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余地很小,而只能依靠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一个优势。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和农业增长方式的需要,必须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使西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尽快纳入现代化的洪流。

  2.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西部农村农产品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已处于供过于求的阶段,靠出售初级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使农民从一产进入二产、三产,从生产领域走向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参与对加工、销售利润的分配,而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无疑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才质量、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胜任农业产业化。对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来说,还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中对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必须通过教育等方式才能得以开发利用,才能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效益大幅度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统筹城乡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路。它要求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业产业,促进城镇化进程。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平均土地占有量较低,造成许多富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为农民脱贫致富带来机遇,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且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份额一般在16%~20%之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中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这种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事实上,能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与规模却是相当得少,其原因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就越强,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就会越快。

  4.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倡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的利用效率,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西部的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多年来,西部农业发展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破坏之上,造成人口、自然资源、环境的严重失衡。原因在于西部农村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下,一般不具备理性的计划生育意识,而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大大降低了人均资源的拥有量,对西部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满足人口膨胀的需要,西部农民继续延用一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砍伐森林、开垦荒地,造成自然资源十分短缺,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存环境的恶化使西部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人们越来越穷,于是造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人口与资源环境恶性循环。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西部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坚决制止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

  二、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口数量大,自然增长率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的数字统计,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占全国农村人力资源的30%左右,占西部人力资源总量的80%左右。由于贫困与多生的恶性循环,导致西部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形成独特的“数量取代质量”的人口发展模式。2003年西部12省市区总人口约3692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57%,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个百分点。最高的有****、宁夏、青海、陕西。而人口的增长主要在农村,成为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障碍。

  2.农村人才资源素质较低,人才短缺和浪费并存

  在农村人口中,人力资源素质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上的数据,6岁及6岁以上人口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4.5%,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的比重为18.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尤其是****,高达54.86%,青海、云南、甘肃也都超出20%。西部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整体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农村有一部分科技人才,由于西部农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使农村的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民受自给自足经济的影响和文化素质水平低的限制,造成农村劳动力不愿意接受或接受科技能力不高的现实,致使许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这样,农民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显示了对科技人员需求不充分,最终出现人才闲置与稀缺并存。

  3.教育投资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

  教育能够明显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而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投入严重不足,它表现为教育需求投入和供给投入脱钩。在西部农村地区生产水平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对教育需求的动力,农民没有看到科技给人们带来丰厚的效益,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偏重于体力劳动,重视外出打工的眼前收益,忽视科技的长期性回报,使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农村中辍学率始终居高不下。此外,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西部地方政府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引起教育供给不足,形成了人才资源的巨大开发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的反差。

  4.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差

  由于营养、卫生、医疗、保健以及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民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偏低。一方面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不高,并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的扩大,限制农民消费能力的增长,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改善,极大地影响到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入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办医形式以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保障制度受到较大影响,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具体表现在西部的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保证;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许多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单一;农民基本上都是靠自费医疗,许多家庭靠变卖家产和借债来支付。

  三、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限制人口数量、提高质量、优化人口智能结构

  人口是人才的基础,人口政策直接决定了国民素质。现代优生学认为,人的才能在相当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优生优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以前政策执行的不严厉及国家对西部农村比较宽松,致使西部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这不但不利于优生优育和人口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必须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2.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贯彻“两免一补”政策,严格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加大劳动技能课的比重,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实践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着眼于培养农村后续劳动力。二是对农民进行终身的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及各类技术培训,把扫除青壮年文盲与科普教育同步进行,注重农村职业培训、成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要密切结合,与农村经济和生产发展实际密切结合,面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对于农村中的优秀青年,可以输送到农业院校。政府可利用国家转移支付政策适当给予补贴,特别是在学习费用方面。三是提高农村教师、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确保农村教师工资薪酬的正常发放,充分调动起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制定人才政策

  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本地人才留得住、外来人才进得来”的人才吸引政策,一方面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环境留人等措施,使现有的人才“扎下根”;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等办法,大力吸收和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同时,改革用人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机制;二是建立起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机制;三是建立人宜其岗、岗宜其人、能岗匹配的人才流动机制;四是政府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于人才差异,实行相应的社会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建立激励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

  4.建立和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保健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人力资源的健康状况是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高低的基本保证。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提高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医疗救助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二是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三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五是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和药品监管;六是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落实有关部门责任。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面向新农村建设的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最新论文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