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010年工薪阶层工资涨得最慢
寄望工资集体协商,但推进中最大困难在于资方
在2003年~2010年之间,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工薪阶层的薪水涨得最慢。他们的薪水怎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水平?据悉,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内应该会出台,而社会对《工资条例》的
出台呼声渐高。
当社会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社会最弱势的农民工和退休老人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在2003年~2010年之间,实际上是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工薪阶层的薪水涨得最慢。这个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尚且过得去的阶层,占据了城市人口的大多数。然而,没有了政府的干预,又没有跟老板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机制,他们的薪水能否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水平?
心声:工资原地踏步,房价节节攀升,压力越来越大
“从2006年开始,工资就再也没有涨过。”张莹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了10年,从2003年~2006年,工资从4000多元涨到6000元,但从2006年至今,就一直拿着6000元/月的工资。
6000多元的工资,是广州大多数白领的工资水平,不用担心日常生活的开支问题,但是若和房价一比,工资便缩水得厉害。用张莹的说法,“2003年,广州市中心最高的房价不过五千多/平方米,而现在只能买四分之一平方米了。”
从《广州2009年房地产市场蓝皮书》的发布数据看,广州的商品房5成以上是被企业员工、公务员、教师和医生等工薪阶层买去的。在房价高高在上的今天,也就是说,50%以上的“房奴”是工薪阶层,随着房价上涨,他们的供房压力越来越大。
就以社平工资和商品房均价比来计算,2003年,广州的社平工资(2353元)可以买到0.605平米;到了2009年,可以买到0.440平米。
原因:就业供过于求,缺乏有效干预,工薪阶层涨薪难
为什么工薪阶层近几年的工资水平会停滞不前?广州市工资专家表示,工薪阶层的工资主要是由市场决定,每年数百万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人力资源市场总体供过于求,使得工薪阶层的薪水缺乏上涨动力。
相比之下,在用工短缺的大背景下,以及政府强力介入,连续几年对最低工资的调整,农民工的工资涨幅相对还比较高。在白云区一家鞋厂工作的阿强告诉记者,前几年底薪只有六七百,现在已经涨到1200元,“加班费也跟着涨。”
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同样如此,在政府主导下,养老金年年看涨,在广州特别是在去年,一年连续三次上调养老金,平均上调高达510元,平均涨幅达33%。
而在缺乏政府干涉的工薪阶层的工资,政府每年所能做的就是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以及制定企业工资指导线,比如2007年,全省的工资指导线是10.3%,也就是说一般企业的工资增长可参考10.3%进行增长。但是,这两项措施,只是供企业参考,并不具有强制性。
因为缺乏有效手段,多年来我国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应对:国家提收入倍增计划,将进行收入分配改革
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广东和广州相继公布了“工资倍增计划”,后来改名为收入倍增计划。这份计划提出,力争全省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4%以上,2012年的工资水平要比2000年翻两番。而广州则计划从2008年起力争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递增12%以上。
而今年,国家再提 “收入倍增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中国已基本具备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如果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左右便可以翻一番,争取大多数人的收入有大幅度的增长。
与此同时,苏海南透露,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内应该会出台,而社会对《工资条例》的出台呼声渐高。
专家访谈
应推工资集体协商
广州计划到今年年底在六成已建立工会的企业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
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经的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工资处处长陈斯毅看来,在“强资本,弱劳工”的情况下,如果单方面依靠企业来提高工资,显得很不现实,应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企业建立劳动报酬分配制度。
但工资集体协商在现实中面临重重困难。从2008年6月开始,广州开始在50个企业试点推开工资集体协商,但是一年快过去了,仍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企业不愿尝试。
最大的困难在资方不愿谈
“显而易见,工资集体协商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方不愿意坐下来和你谈,不屑和你谈。”肖胜方,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法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工资集体协商专家顾问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过,政府仍在努力。从今年4月开始,广州启动工资集体协商春季邀约行动,计划到今年年底,在六成已建立工会的企业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广州市总工会已经形成了广州市劳动关系集体协商条例的草案,目前已提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工资条例难产:减税未成共识 户籍障碍亟待破解
政府主导的工资调整之外,近两年屡陷“用工荒”的珠三角企业也纷纷加入涨薪潮,其中富士康和本田两大产业巨头的加薪尤为引人注目。
绵延起伏的涨薪潮,是对多年来民众收入分配改革呼声的回应。在制度层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起草修订的《工资条例》能否在年内出台,尤为焦点所在。
焦点关注:
劳动密集型如今已在十字路上了。作为一种成熟的产业模式,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与壮大功不可没。即使今天,劳动密集型依然是大多数地区的最优选择。但发展从来不平衡,有先有后,领先者开始思考,追求资本最大效率与民众最大福利的最佳结合点到底在什么地方?最低工资正是这一均衡点的先期试探。这或许是个开始,但绝对是一个方向
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已成为一种趋势。自从江苏省率先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14个省市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甚至有省份调整幅度超过了20%。与此同时,受最低工资调整带来的成本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迎来了成本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