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现代企业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日期:2009-05-03     来源:未知    浏览:99    评论:0    

  [摘 要]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人才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冲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结束传统教育模式,适应时代要求,根据现代企业的人才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现代企业 人才观 高校 人才培养目标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现代企业开始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甚至将人才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一种比资金更为重要的智力资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川昭夫坦言:“如果说日本式经营真有什么秘密的话,那么,我觉得‘人’就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2002年11月10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了对4695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人才开发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当问及企业家们如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时,46.7%的企业家选择“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那么,现代企业需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呢?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供方市场之一,应该怎样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呢?

  一、现代企业人才观的共同点

  现代企业的人才观各具特色。微软选拔人才特别注重人品、智慧、团队精神、激情。IBM用人标准有三点:必胜的决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团队精神。诺基亚考察人才分为硬件和软件系统两方面,所谓硬件系统包括专业水平、业务水平和技术背景,软件系统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性等。摩托罗拉强调远见卓识、创造力、行动力、果断、道德。我国电子百强第一名的联想集团公司总裁柳传志在谈到人才时,认为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三个条件:做人要正;胸有大志,有极强的进取心;有才能。通用电气海鹰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谈到选拔人才时认为,除了看学生的学业是否优秀外,还要看学生是否拥有“speed"(讲速度)、simplify(管理作风简洁化)和self-canfidente(自信)的“3s”素质,此外综合考核的部分还包括是否有远见、诚信及团队精神等。综观现代企业的人才观,虽然各有千秋,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专业素质强,即人才必须有真“才”

  “才”是知识、能力的综合。知识的理想组合方式应该是纵向有系统、横向有层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而非“-”字型或“︱”字型。“-”字型知识结构虽然知识面宽,但缺少对专业独到精深的见解;“︱”字型知识结构只强调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知识面的宽度,容易发生知识结构的“木桶效应”,而“T”字型知识结构强调的则是博专相济、相辅相成。企业要求的人才即“T”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有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综合知识。

  2.品德素质高

  “德才兼备”当然是企业最理想的人选。随着现代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企业均摒弃了过去那种以才代德或以德代才的认识,企业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能创造性地干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现代企业文化中,“德”与“才”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具有统一性。“德”是指人格素质方面的要求,从相关调查来看,企业对人才的选择,人格仍然是第一位的。从政治思想方面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企业员工的最基本素质;从社会公德的角度分析,懂得文明礼貌、有爱心、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和他人、注重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德意识乃是当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职业道德来思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也是企业员工的基本品质;家庭美德也越来越成为对当代企业员工的要求,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夫妻和睦、邻里关系和谐,也是衡量员工素质的重要内容。一个品行不正的人即使有较高的智商,企业也是不欢迎的,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原则和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

  3.较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现在的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必然地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并以此进行人才的筛选。创新精神在本质上就是科学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高体现,表现为对新思想、新变革的追求,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并且对于风险和失败能够给予宽容和鼓励,从而实现对新事物的不断追求。创新才能一般是指拥有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它要求人们在思维方法上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陈旧模式的束缚,寻找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东西的突破口。企业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才,要胸有大志,能够不断地学习、总结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4.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的。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体,人与人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大家,靠集体的力量。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像WIN-DOWS2000这样的产品的研发,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此,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对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十分注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发展到现在的“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这种模式迫使高校必须对人才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反思。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经验,重感性冲动,轻理性思考,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结合现代企业的人才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品德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等。

  1.高校应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品德素质

  教育的目的在于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美德,达到真正的高尚境界。作为现代教育,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没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学生再有能力,我们的教育也是彻底的失败。

  品德素质的含义很广,它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才能,但是有了知识和才能之后干好事还是坏事,这并不取决于知识和才能本身,而取决于思想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因此,品德素质对成才起着保证和定向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应把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把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克服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2.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从创造知识的角度引导着变化的潮流,而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却滞后于社会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根据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应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大学教育过分专门化,专业面狭窄,知识面不宽,毕业生学科综合能力差,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往往需要在实践中巩固、领会和理解所学过的知识,在求知的道路上呈现出迂回前行的状态。因此,高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在大学专业培养上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方向转轨,加大了专业调整的力度。在纵向上应加深专业教育的深度,由以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积累为中心转向既注重积累又注重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两个中心;在知识积累上更注重“学习”本身的学习,不仅授学生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进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力。在横向上,拓展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把相关学科、新兴学科、传统文化和艺术素养纳入教育体系,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加深思想底蕴,以迎接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摘 要]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人才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冲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结束传统教育模式,适应时代要求,根据现代企业的人才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2)应从封闭的教学转向开放的教学。高校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但学校长期以来未能把学生与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教育。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幻想地走入大学,一入校却被禁锢在一个系、一个专业内,使他们处处生活在一个整体被动的环境之中,好奇的心理、强烈的求知欲未能得到满足,久而久之,消极的求知观就会日益形成。因此,高校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加速学科的交叉渗透,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逐步打破以系为单位培养学生的束缚,减少必修课,增加综合知识类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向真正的学分制过渡。整体教学改革的目标,可以用“新、宽、精、活”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既是目标,又是方法,同时也是过程。具体来讲,教材内容要新,有新知识,反映新的学科趋势;基础知识内容一定要宽、厚;从过去的课程多、课时多转变为门类少、课时少、门类精,只有课时减下来,教材薄下来,才能达到精的要求,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权,从而达到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接轨,以社会为市场,满足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惟一的办法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3.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就是要重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

  一要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人类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每一个文明进步时期都充满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反之,墨守成规都会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大力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鼓励当代大学生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容纳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启发并支持学生敢于怀疑,在学术上允许“百花齐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创造型人才辈出的局面。我们的教育必须首先打破传统的保守观念,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21 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大学阶段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会受益终身。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将来并不一定能用得上,但只要学会思维和学习方法,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很快适应并做出成绩。例如几乎所有大学都开高等数学这门课,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未必用得上,但关键通过学习这门课培养了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学会了数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学习它的真正目的。

  三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现代社会的经济一体化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才能经受市场经济的竞争。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企业管理,靠过去那种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没有集体的力量干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因此,21世纪的人才也必须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团结他人,经受市场经济的竞争。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活跃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

  总之,高校必须结束传统教育模式,适应时代要求,根据现代企业的人才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静芳:从现代企业的人才观看高校的素质教育[J].成人教育,2005,(3)

  [2]江学军 于洪良:试论现代企业的人才观[J].人才开发,2004(3)

  [3]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5

  [4]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刘 刚 王宏宇:《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认识误区及理论指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现代企业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最新论文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