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HR专业人士,在工作中你可能会遇见“大话王”一类的人物,一些求职者会编造他们以往的薪资标准,职位头衔、技能水准和工作业绩。他们甚至还会虚构教育背景甚至隐瞒自己的犯罪记录。
据有关专家估计,大约有30%的人会在他们的简历中“注水”。根据新泽西州人力资源服务公司ADP在2001年的统计,44%的求职者在他们的简历中撒谎;41%的人在教育背景上撒谎;还有23%的人伪造他们的信用记录和有关文件。
“我不认为这种欺骗行为会消失,”雇佣管理协会的主席吉尔· 哈罗德这样说道,“激烈的竞争和约定俗成的认同使得人们认为职场中的欺骗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不仅在面试方面,在日常的业务领域中也是如此。”
专家建议HR人士应对此种现象提高警惕,“我们不是要建议HR人士将所有的求职者都假定为撒谎者” 。ESR咨询公司总裁莱斯特·罗森表示:“一个糟糕的聘任决定会使整个组织产生负面影响并会为企业带来法律上的、财务上的纠纷。从小的方面看,雇用一名说谎者会使你日后加大因替换他而额外增加的招聘、培训成本,而更糟的是:你的企业也许会面临业务上的损失甚至是法律诉讼。”
谎言的征兆
一些谎言很容易被识破,就像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新闻发言人发表电视讲话,声明美国异教徒还没有进入巴格达,而与此同时,一辆美国坦克正从他身边隆隆驶过。但是,除了某些显而易见的外在特征,识破谎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人力资源经理所认同的“从应聘者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是否在撒谎”之说其实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专家认为坐立不安、口吃、避免对视往往只是应聘者在面试时心情紧张的表现,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说谎者。
真正的说谎高手往往并没有上述特征,实际上,说谎老手们的表现恰恰相反,他们会表现得出奇冷静,肢体动作也非常少。
对有些人来说,说谎已经成为习惯。他们已经不用刻意地再去编造什么。他们的谎言不仅仅写入简历中,他们还会讲给朋友听,因为提及的次数太多,以至于假的仿佛变成真的了。对他们而言,说谎已经成为第二天性,满嘴谎言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鲍尔·艾克曼的研究,人们仅依据直觉很难判断出哪些是真话,哪些是谎言,但大多数人往往认为他们能够判断出来。在多年的研究中,艾克曼测试过6000多人,包括在校学生、警官、律师、FBI以及CIA的探员等等。他发现,其中95%的人在判断一个人的话是否属实时,所依据的大多是“猜”——就像抛起一枚硬币。
艾克曼建议HR人士:“对你依据行为举止所做出的判断一定要审慎。你最好不要相信你的直觉,因为它往往是错的。”
怀疑行动
“如果你怀疑一名求职者在撒谎,你可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首先,将他所表述的内容与他的简历相对照,通过一系列问题,你可以使撒谎者难圆其谎。”劳工法律师菲利普·马丁这样说道。
“如果你怀疑某人正在撒谎,不要直接戳破他的谎话,而是通过对相关事实细节的提问,使谎言不攻自破”,马丁建议“HR人士要仔细地倾听,如果求职者表示‘我曾经管理过100多名员工’或是‘我曾经成功地扭转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你一定要追问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