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克英国超级联赛有一个规定,选手必须在25秒内结束每一次击球。纵观各场比赛,选手并没有因为此项时间限定而采用某些“特殊”的技战术,而是仍然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次击打。突发性招聘同样要求HR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招聘任务,那么,是否有所谓的“灵丹妙药”可以帮助HR顺利完成突发性招聘任务呢?
A公司是国内一家大型特种设备生产商,在设备销售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传统制造方面的利润也越来越小。公司某个销售区域为了保持利润的稳定,对当地销售方向做出重大调整,并随即向人力资源部提出多达60多人的招聘需求,并且要在2个月内完成,以便为设备和售后服务捆绑销售做好人力储备。
人力资源部加班加点组织面试,但最终还是没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招聘任务,招聘到的人也在试用期大量离职。结果,销售区域计划不得不推迟,HR被描述成事务官僚,区域也被说成做事无计划。
把握前提:
将时间“点”拓展为时间“段”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表达了同一个理念——量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的变化。对于企业里遇到的突发性“限时”招聘也可如此理解,一时的“突发”肯定是经过了“多时”的酝酿才造成的,为了能坦然面对看似偶然的突发招聘,需要明确到底该怎样理解“限时”中的“时”。
面对迫在眉睫的时间底线,招聘人员陷入深深的压力中,并抱怨着时间紧迫,常常有种“命运不由自己掌控”的感觉。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后面的招聘效果并不理想。
图1中2007年7月3日是部门提出的招聘时间底线,也就是设定了“限时”中的“时”。如果HR是6月1日介入这个招聘面试项目中,那么从2007年6月1日到7月3日就是招聘的时间。招聘人员掐着手指、数着日子、紧紧盯着台历,努力工作着。这种做法就是A公司采用的“点”的理解。
“段”的概念将使招聘面试变得更加主动,招聘人员无法调整结束点(deadline),但为何不用“段”的概念尝试着把起始点前移呢?把招聘面试时间段拉大,如图中绿色椭圆形表明,运用“回溯”法,按照“了解招聘需求提交背景——分析部门调整原因——对比调整前后差异”把起始点从6月1日调整到4月1日(此阶段属于“招聘审视”)。这种调整就是招聘人员“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案例中,A公司招聘段是以HR获知部门招聘需求为起点,周期只有2个月。A公司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点上,没有把握住“时间段”的前提。HR把自己局限在“任务黑洞”里,在不实际的基础上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当然,突发性招聘常常事出紧急,很难将招聘的起始点提前。但只要HR心中时时把握这一前提,再结合以下两点,也有可能做到让突发性招聘不再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