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领导应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日期:2009-07-16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作者:张向前     浏览:153    评论:0    
核心提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躯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躯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队伍,有五虎上将张飞、关羽、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爆燥,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都给蜀汉一次次致命的打击。诸葛亮说:"此病不在兵寡,在主将而!"可惜蜀汉除了诸葛亮一个外,再无其他主将可用。所以诸葛亮只得让关羽守华容、荆州,让马谡守街亭,让刘封、孟达守上庸。而这些人连连违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等政策,甚至包括刘备在内。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汉人才状况诸葛亮非常清楚,但并没有引起对诸葛亮选拔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那么领导为什么必须培养领导人才呢?首先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因为无论自己将来是否晋升或退位,总是需要人接替,且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次,聪明的领导,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除依靠自己的才智之外,更重要是借助别人的力量。遇到困难,领导不懂时,知道如何获得别人的援助,即使自己懂,也要避免事必躬亲,过分劳累,领导者应当只做那些别人不会做的事。所以领导除自己不断充实知识外,更应随时培养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才,努力将其塑造成能干的人才;第三,培养人才,对于被培养人而言是一种激励,这使被培养人更愿意努力工作,报答领导提携之恩;第四,培养人才有利于加强下属的参与管理,增强下属主人翁精神,有利于组织推行新政策,改变下属陈旧不良的工作习惯,让下属觉得受到领导重视。第五,培养人才,有利于将繁琐的工作交予下属完成,领导可抽出更多时间从事组织的战略及策略研究。

  从诸葛亮培养人才,提醒我们培养人才应当注意:

  1必须唯才是举,大担提拔超过自己能力的人才

  诸葛亮也重视提拔人才,他从下属中提拔了蒋琬、费一 、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说白了多是些歌功颂德、保守有余的庸吏。蒋琬执政,"为尚书令",与群僚相处,"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一切如旧,毫无作为,却连年晋升,直到"加为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督军来敏亦说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后来敏"坐事系狱",也不加罪,真是一个不讲法制的"好好先生",又哪能算一个称职的重臣? 费一为魏之降人所杀,杨洪只是个人怀有对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见在太守任上有所作为。诸葛亮所收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虽与费一"共录尚书事",但矛盾突出,费一每每"裁制"姜维的"兴军大举",姜维"本羁旅一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朝廷昏暗,宦官黄皓弄权,竟阴谋废掉姜维,致使姜维在"自危"中不敢再"还成都",继续诸葛亮不切实际的北伐政策,终死于钟会之乱,无有作为。陈寿在三人"传"后"评曰":蒋琬、费一"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许多史实证明,诸葛亮全凭自己的好恶提拔人才,并且所提拔的人才基本上是庸才。

  2 领导不能公开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

  嫉妒别人才能,特别是比自己高明的人,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是领导不能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即使有这种心思,应将其变成忧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因为领导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只要能驾驭下属即可。在这方面诸葛亮与汉高祖刘邦相差实在太远,刘邦深知自己用兵不如韩信,决策不如张良,理政不如箫何,然而他成功驾驭这些人才,终成霸业。但诸葛亮却不能善待,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一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才,像李严、廖立、魏延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杀戮的结局。与周瑜关系更是表现淋漓尽致,周瑜因嫉妒诸葛亮才能,自信不足,故每次用计时,总是派鲁肃了解诸葛亮想法,诸葛亮棋逢对手,爱表现,故差点被周瑜杀害,伤及孙刘联盟。诸葛亮本应大智若愚,至少应装出大智若愚,谦让周瑜,维护孙刘联盟大局,何必在向周瑜炫耀自己的才华。在三国,曹操嫉妒杨修也是一证。所以,领导培养人才,妒贤嫉能是大忌,因为这种肚量,放在吸引、提拔或培养人才过程中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

  3 允许人才改过自新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旨,"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李严闻亮退军,故作惊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后主刘禅,言"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章证,李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心,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天雨,运粮不济,虽罪不可恕,但情有可原。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以众将要求,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士",假旨严惩,将李严废为平民,"徙梓潼郡"。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实为可惜。习凿齿亦言"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显然是不智之举。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然李严、马谡对于蜀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李、马之错诸葛亮本人也应负领导责任,况且蜀汉人才不多,不给这些人改过自新戴罪立功,在领导用人上也是不智之举。

  4加强人才锻炼提高

  诸葛亮个人聪明才智无与伦比,但疏忽对下属的培养锻炼,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则是绝对不抵抗"只要输,不要赢"的将令,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专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个人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正如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曾国藩也认为:"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 "人存而后政举""将欲维持成法,所须引用正人"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诸葛亮的教训不得不引以为戒,领导只有提拔人才,善待人才,锻练人才,任用人才,军队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强盛。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岳麓书社,1998

  [2]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三[M].湖南.岳麓书社.1989;

  [3]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4]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 襄人.为官经[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6] (唐)吴兢.帝王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7] 张向前.曾国藩人才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6)56-60;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领导应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