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连载:人事评价的难与人事评价的易(二十六)

   日期:2014-07-10     来源:CHRM    作者:王瑾    浏览:204    评论:0    
核心提示:人事评价的难体现在“帮助人们”;人事评价的易体现在几次的培训就可以让大多数人获得不一样的感受。看到人事评价的难其实就是看到其巨大价值,看到人事评价的易就是不断增加完成人事评价的信心。在具体工作中两者的互动关系可以这样理解……
  看到“难”背后的价值

  观察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从“价值大小”的视角看和从“复杂程度高低,也就是难易”的视角看。有一种倾向好像是先看问题难不难,再看问题是否有价值。仔细想一想,会有人关注没有价值的“难”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观察问题的视角:

■ 值得讨论的“难”,必然与其背后巨大的价值相联系。此时更应该关注的是价值,而不是因为单纯的“难”而放弃

  ■ 只要有难易的区分,就意味着存在“由易及难”的可能,就应该关注“”,最终获得“难”背后巨大的价值

  有难有易就意味着有路,通往巨大价值的过程中有了路,难道不是更大的诱惑吗?而难易之间的对比和借鉴,不恰恰诠释出某种标准吗?

  观察“人事评价”同样存在“价值”和“难易”两种不同的视角。其中的“难”在于从整体上提供帮助:愿意和有能力提供帮助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读懂整体状态,就更加不容易了。此时,如果更多去看人事评价系列的价值,就会增加尝试的意愿:

  ■ 
人事评价可以弄清楚:“自己和对方的状态,自己和对方互动状态的变化”
  ■ 人事评价的价值首先就会体现在人事评价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尝试之初就可以激发工作热情、培养成就感,看到越做越多的积极的要素……
  ■ 人事评价的方法:不仅仅是方便评价者的工作,更可以成为评价者进步的阶梯,其进步的成果可直接反应到人事评价过程中
  ■ 入门后,人事评价可以带来随时随地受益,因此很可能看到的不是难,而是享受它的易
  ■ 最终,人事评价将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扭转对困难、冲突的认知 

  多看一些人事评价的“易”的一面,将进一步提高尝试的决心和信心:只需要几次的培训就可以让大多数人获得不一样的感受,甚至阅读本书后都可能产生一系列积极的联想。因此,只要有意愿、有行动,并抓住人事评价的“易”,距离享受人事评价的“难”的背后的巨大价值,就不会有多远……

  可以从下面几个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和尝试“人事评价的难和易”,比如,

  1. 
读懂整体状态,为什么很难
  2. 真正“读懂整体状态”之后,该做些什么
  3. 提供帮助,还是实施限制
  4. 在什么领域中提供帮助,更容易成功
  5. 顺说:不只是“说好听的”
  6. 激发:先己后人
  7. 在没有把握甚至没有经历的领域中树立信心
  8. 永远用积极的目光注视未来

  
1. 读懂整体状态,为什么很难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在工作中经常会因为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担心,进而有被批评或不被认可的感受……等等。因此,在认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干扰,甚至会因为没有形成对现象完整的描述,掌握的信息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便难以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一件具体事情完成整体的把握都如此之难,对于极具变化的某个人的整体把握就更难了。

  不要说把握他人,就是把握自己都很难做到“整体把握”,都不容易“把自己说得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在哪里?得出优势、劣势的结论的依据在哪里?接下来想变的是什么?可以利用的和需要避免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的答案容易说清楚吗?如果说自己都说不太清楚,评价他人的整体状态当然就更难了。

  这的确是一种“难”,但在“难”的背后的价值和诱惑会不会更大一点?如果有人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把握,对周围人有了更多的把握,变得更加从容和富有尊严是不是就不再成为重大挑战了呢?

  是因为看到“难”而失去信心,还是选择看它的价值让自己更有决心和信心?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构成了本书的另一个核心意思:

  1) 
在两个视角上看“难”:从价值的视角看,以及从“难以比较”的视角看
  2) 进而把“难”看成是某种价值和诱惑,看出“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实现路径
  3) 从“价值大”和“起点易”的两个视角,将人事评价看成一种追求和信心
  4) 进而把这样的思想贯彻到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并形成一种习惯甚至是文化
  5) 使之成为个人在认识自己、认识问题、认识世界上的有效工具
  6) 最终,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更加本质的推动力

  
2. 真正“读懂整体状态”之后,该做些什么

  难和易是相对的。难,往往有一个由易变难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对整体状态的读解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准,只有更准。所谓读懂或没读懂,不应该拘泥于在具体问题面前分出个高低,确定个标准,要相信接下来会出现“更懂”的状态:在下一个问题面前评判这一个问题的“读懂或没读懂”的程度,很可能因为获得一个更佳的视角而取得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结果。
自我判断“读懂”或“想读懂”可以参考的直观的标准:

  当瞬间某一个闪念划过脑海时,我们轻松下来了,这个闪念就是读懂。换句话说,也只有把这样瞬间的闪念看作是读懂,才会越来越有信心:因为这个闪念就轻松了,轻松了就看到更多可能性。读懂整体状态的目的就是轻松,就是要看到可能性,所以你每一个闪念就是在增加信心,继续读懂的信心。

  在一个阶段上的读懂,或者面对某个问题的读懂,意味着接下来要做的是给自己几个标准:是不能PK,而是要启发;不能炫耀,而是要帮助;不能武断,而是要确认……

  自我判断“没读懂”或“没想读懂”可以参考的直观的标准:

  在没有标准、没有依据的情况下以为自己看懂的时候,往往就是没看懂,其表现形式很可能是:越说俩人的情绪越对立,越做越觉得别扭,越努力越发现别人不愿意认可,甚至不愿意更多接触和沟通。

  看懂了一部分,但还没有真看懂,或至少还没有看清楚关键点时,往往有这样几个典型的特征:

  1) 
逃避。代表性的语言是“反正……”,“就是……”,“凭什么……”
  2) 假装给别人面子。代表性的语言是“都说到这儿了,别人应该明白!”
  3) 看到了对方的错,但没看到为什么错,没看到对方改错的条件是否具备了。代表性的语言是“你为什么不能……”,“要是别人就不会……”
  4) 没有铺垫,就直接教对方,没有把看懂的事先烘托为对方的神奇感或好奇感,就直接教对方。代表性的语言是“你应该……”,“你不能……”。

  
3. 提供帮助,还是实施限制

  在通常情况下,一些人提供的帮助可能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提示:“你应该这样,你最好应该不那样”……这种提示从效果上看往往很难发挥作用,因为:

  1)重复的次数少,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没有引起注意
  2)没有进入对方的状态,造成“话,说不到人家心里”……在某些干扰因素下还可能变成误解
  3)缺乏体系甚至缺乏连续性。因为是脉冲式的,很难形成真正的影响力

  所以,这样的提醒式的帮助,往往不会起到真正“帮助到”的效果。不仅如此,这样的“帮助”很可能带来双方的不认可。被帮助的一方可能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提供帮助的人会说:“没法跟这种人沟通,连一点思考、改变的欲望都没有”。

  可以说,提醒式的帮助,有可能造成“双方会以帮助开始,以误解,甚至是一种隔阂结束”的悲剧,因此要警惕这种不是真正帮助的帮助。

  如果某种帮助变成了限制对方的行动、实践,如本书第18案例的《长期未解决的冲突:看清各方动机的绝佳视角》,这种帮助会迅速变质。与其说这是一种帮助,不如说是一种迅速进入PK,迅速引发冲突的一种方式。这种实际是限制的帮助,非常具有蒙蔽性,甚至很多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在提供帮助,而不是在实施某种限制,因此特别需要注意,这样的帮助是“有帮助彼此就越感受不到温暖”,“越帮助,道越不合”……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有了思考和实践之后再说“帮助”:

  ■ 
明确帮助的到底是什么
  ■ 成功“帮助到”的条件是否具备
  ■ 帮助的效果是否可靠
  ■ 在提供帮助的领域中,自己到底有多少经验或资本可以运用?

  
4. 在什么领域中提供帮助,更容易成功

  有经验和体会;能够将“努力的过程可能经过几个阶段”说清楚;知道哪些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能够针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给出不同的分析……在这种领域中所提供的帮助容易成功。

  被帮助的对象属于跟自己的性格,经历,信仰(好恶)比较趋同的人;能够读懂对方状态;而且对对方一些不成功的案例有比较了解……这种情况下实施的帮助是可能成功的。

  创造了某种环境;或碰到了某种机遇;要么是自己创造某种先决条件,要么是碰巧发现了某种巨大的可能性;可以借助大量的积极因素……这个时候提供的帮助也是可能成功的。

  与当事人有共同实践,有持续的互动……最容易成功!也就是当事人特信任自己,提供了一个空间,提供了朝夕相处,持续互动的这么一个平台的情况下的帮助,对双方最有意义。

  如果不属于上述的几种情况,就需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提供真正的帮助了,当然,被直接要求的情况除外。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形下还想提供帮助,就要先从给温暖开始,就要先从了解内心状态开始,就要先观察情绪开始,而不是直接给具体的帮助。

  
5. 顺说:不只是“说好听的”

  能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里,也就是能不能实施有效的影响,是顺说的本意。

  能把话说到对方心里,意味着有能力看清楚对方“当下最需要啥”。因此顺说的本意不是“说”,而是“变”,也就是明确:自己说话前和说话后,对方的内心和行为,哪里出现了不一样?

  顺说,不是形式上的对方想听或不想听,甚至不是对方能不能听懂,而是对方听自己说了之后能不能变。变了,就说明自己顺着说了,没变,就说明自己没顺着说。

  顺,有顺从对方的好恶,顺从对方的情感,顺应当时气氛……等多层意思,更有顺从人性,顺从利益关系,顺从互动的规律,顺从改变的规律……等更深刻的意思。

  说好听的,未必等于顺说。因为它即说不到心里,也看不到规律;既没有找到问题,也没有把对方放到大背景下,所以夸奖不叫顺说。苍白空洞的夸奖更和顺说没有关系。

  顺说,或许可以有什么样的步骤

  1) 
把别人说的话放入一种规律中,或放到一种背景下,抑或是放进一种模型中
  2) 之后并不是直接给出针对对方问题的反馈,而是要以猜或者共享过去的经历来完成某种确认
  3) 接下来在成功确认的基础上,斟酌当下可以给出什么样的反馈
  4) 确认对方听后热了、温暖了,甚至说“你怎么知道的”以表示所感受到的神奇……
  5) 之后,再去说自己要说的话
  6) 把自己要说的话放到对方的背景下,且努力用对方特别习惯、特别愿意接受的句型说出来

  
6. 激发:先己后人

  本书中的几乎所有的案例都在诠释这样一个规律,要走出问题就不能用制造问题的思路,想要摆脱冲突,跳出矛盾,一定要用完全不同于制造冲突、制造矛盾的思路。

  在这种切换思考方向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要求对方先变,而是先要求自己变!

  比如书中第14个案例的《管理者思路未开:看不清自己的“真动机”是重大障碍》,作者先改变了对车间经理的评价,才看到自己真实的动机“将问题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自己可以免除耽误生产的责任”,才能让车间经理感受到真诚,才能得到理解和支持,从而愿意谅解自己这一次的不周详,告知更多自己工作中的难,并支持自己的新主张。

  激发就是要让自己更愿意说,让自己更会说;就是要让对方更想听,让对方更希望听懂;就是让彼此更愿意去尝试新的变化。

  所以,激发一定是双向的!

  如果自己单方面觉得热了,而对方没有反应甚至是表现出相反的态度,自己下次一定不愿意说了,至少也是意愿度大幅下降;如果自己都没热,就谈不上激发或帮助别人了,当然也就更没有资格说自己在激发和帮助别人了。

  想成功就需要热情,想一个人持续保持某种热情并不容易。那些单方面强调自我激励的说法,那些说可以“不在乎别人的反应,自己会持续的有热情”,往往是不怎么现实的。激发,第一要关注的就是双方互动的气氛!一定要照顾到双方的立场,呵护双方的热情和彼此的信任,才能真正做到激发。

  
7. 在没有把握甚至没有经历的领域中树立信心

  很多人对“信心”有误解!

  什么时候需要信心?不是做过之后,不是获得经验之后,不是取得多数人认可之后,不是拿到某种承诺之后……而是在没有把握甚至没有经历的领域中,还想把事情做成的时候!

  所谓“树立信心”,其本质就是强化自己走出消极情绪的欲望和行动!

  当没有把握,没有经历,缺乏信心的时候,用什么来寻找希望和机会,并最终树立信心产生决心?答案其实并不难,这就是自问:“在已有的状态下用已有的方法做事,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如果答案是“拿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必须要求自己“走出原有的状态”,强化自己走出去的欲望,特别是强化相关的行动,就能够不断的发现新的线索和机会,从而树立信心。

  对于暂时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有特别想快一些培养出自信的情况,下面的方法值得尝试:

  1) 
每天“说”出自己想要的具体的事物,认真仔细地用现象描述该事物的状态,就好像自己已经拥有,向亲人介绍的样子。
  2) 同时每天认真“说”出自己想要得到该事物所必须做的动作,至少是必须说的话

  只要真心做这两件事,必然会出现“一系列动作和语言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情况,也就是开始看到好的变化。问题往往集中在“自己认为是在认真做这两件事,但没有看到好的变化”上,问题的出现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认为的认真”要么标准不够,要么要领有问题。所谓标准不够可以这样理解,既然是自己特别想要的事物,所以“向亲人”说出时会眉飞色舞,会心跳加快,会富于表情变化,向自己说的时候是这样的标准吗?所谓要领有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在说的时候没有调动自己“真想要”的情感,没有通过每一次的说,增加想要的程度以及想要什么的清晰度,没有让每个阶段努力的内容浮现在脑海中。

  第二种情况是“未看到好的变化”要么自己没有留意,要么没有定义出好的变化是啥。所谓自己没有留意可以这样理解,有了一些好的变化,但次数和程度还不怎么满意,所以“没有感觉到”。这个时候如果想再快一点增加信心的话,可以回想最近两周内自己啥时候心情比较好,再看一看为什么:比较一下以前遇到同样的事情自己能不能处理得这样好,往往会找到一些感觉。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没有定义出好的变化是啥”,在说自己想要啥的时候,要么标准不够,要么要领有问题,或者在说动作和语言的时候不够具体,比较泛泛。解决的方法可以参考第一种情况。

  
8. 永远用积极的目光注视未来

  辩证地看问题和困难。

  当一个人只看到问题却看不到机会,只看到冲突却看不到进步,他不仅将失去未来,而且还将失去每一天的好心情。如果不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看困难,那看这些困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让自己消沉,让自己焦虑吗?或者让自己有更多的理由去相信“自己本该消沉、焦虑”吗?

  找到“用积极目光看未来”的榜样。

  帮助其他人用积极目光看未来的人,已经习惯用积极目光看未来的人,或者正在努力用积极目光看未来的人……都是榜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很难做到用积极的目光看未来,而从属于一个组织之后,跟随那些榜样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要求自己每天说几句积极的话。
 
  哪怕最初阶段是假装的,哪怕开始的时候只能断断续续地说……都一定要开始说!因为行动变了,视角才能变,最终心态就会变。原本就没有经验,又不要求自己有改变的行动,从一上来就要求自己做到心态积极,往往有些不现实。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连载:人事评价的难与人事评价的易(二十六)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