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面试中我认识了朱尚先生。他一九九零年大学毕业,在过去的八年房地产工作经历了五个单位。当问及每一次工作变动的原因时,朱先生所强调是工资低、无住房、不重视人才等等。相对来说,朱先生在这五个单位中的职位比较低,大都是助理级,并没有独立工作的经历。但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和对新工作的期望都非常高。我问他:"你个人的缺点是什么?"他说:"我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缺点"。我又问他:"你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是怎么考虑的?"他说:"我觉得我适合向管理岗位发展"。我追问到:"向什么样的管理岗位发展?"朱先生说:"什么都行,中高级管理职位比较合适"。
当您读完上面的文字后,想必对朱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心理测评,我又进一步证实了我在面试中的判断。朱先生之所以失去了竞争了优势而又浑然不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对于个人的发展缺乏规划。我在个人发展辅导中,常常提到要用"第三只眼睛"来看自己,就是跳出自己日常的工作后生活来观察自己。就象我们经常谈到"只顾拉车不抬头看路"一个道理,在个人发展环境日益宽松的市场经济时代,要学会不断地审视自己,才能够掌好自己事业发展的舵。笼统地讲,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内容很多,你只要认真体验就会有收获。
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职业定向。不同的职业对于从业者的专业、性格有不同的要求,了解自己的专长、性格和心理需求有助于选择、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然而,问题在于很多人忙忙碌碌于日常的工作,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
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角色定位。静下心来观察一下你周围的环境变化,来回顾一下自己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这种变化,尤其是回顾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工作中,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实现这种目标需要担当哪些不同的角色?哪些角色的扮演不够到位?哪些又不应该由自己来担当?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做事过程。我们说一个人很聪明,越来越多地指是自我监控的能力,也就类似用第三只眼睛来看自己。比方说某某讲话时能够根据听众的反应来调整自己讲话的内容、语气等等,这说明他不时地用"第三只眼睛"来评价、调整自己,对于自己讲话的过程有着清晰的意识。推而广之,在解决问题之中,同样需要不断地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进展、对照问题解决的目标并及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