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来了!95后更爱城市群,长三角热度最高

   日期:2022-01-06     浏览:292    评论:0    
核心提示: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薪酬福利高,但生活压力巨大,去不去一线城市发展,几乎是每年的毕业生都要纠结的问题。加之,疫情至今还没完全平复,人们大范围的跨地区流动变得更加审慎。但随着近年城市群的发展,人才对就业地的选择,已经不局限于“某个城市”了。根据智联招聘、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以

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薪酬福利高,但生活压力巨大,去不去一线城市发展,几乎是每年的毕业生都要纠结的问题。加之,疫情至今还没完全平复,人们大范围的跨地区流动变得更加审慎。

但随着近年城市群的发展,人才对就业地的选择,已经不局限于“某个城市”了。

根据智联招聘、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以及《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等城市群成为了人才,特别是95后人才的热门求职地。城市群内的人才交流甚至比一线城市之间的交流更为活跃。

难道城市群“内部流动”成了这届年轻人求职的新出路?

95后更爱城市群,长三角热度最高

根据《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95后约占总体招聘人才的41%。这群16-26岁的年轻人正成为求职的生力军。

那么95后人才最热衷去哪个城市工作?

无论是对于总体人才,还是95后人才来说,一线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都是最高的,其次是新一线城市。

但95后群体和整体还是有差异的。比如郑州对整体人才的吸引力不算高,排19位,但在95后人才中的呼声很高,排到了第十名。

年轻人可能是被郑州的直播产业吸引了。根据《2021年直播产业人才报告》,郑州对于网络直播人才的需求排全国第四位。

相反,宁波的整体人才吸引力很高,排第9位,但在95后人才中只能排到22位。

宁波是制造业大城,但似乎不太受年轻人待见。可能是因为宁波的行业太过精专,对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更加友好。

研究团队也注意到,对人才吸引力排名靠前的城市,呈现出集群现象,这得益于近年城市群的建设。

“城市群(Megalopolis)”的概念最初是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其论文《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提出。

2006年的时候,我国就把建设城市群写进了中央文件。2014年,《国家新兴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要建设19个城市群。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发展壮大城市群”的要求。

城市群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向了城市群。根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近四年,每年都有超六成的人才希望去五大城市群发展。

对于年轻人才来说,城市群的吸引力也是相当高。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95后五大城市群净流入14.30%,远高于总体的7.83%。

这么多城市群当中,最受人才欢迎的是谁呢?

长三角当之无愧是第一名。无论是总体还是年轻人才,去长三角就业的热度都是最高的。

粤港澳大湾区紧随其后,虽然京津冀的年轻人才依然是正增长,但整体人才出现外溢现象,而成渝和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也都出现了“想出去的人,比想进来的人多”的局面。

城市群内部流动,粤港澳大湾区最活跃

人才纷纷涌向城市群,殊不知,城市群内的流动也相当活跃。

有学者研究发现,城市群内市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的核心城市至少要有一个,而大城市或都市圈不少于三个。

所以,在城市群里面,既有大城市之间的强强联手,也有大城市带动周边小城市的发展。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根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城市群内人才流动已经取代2019年京沪间的人才流动,成为主流。

城市群内部人才的活跃流动,恰好体现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紧密的协同关系。

那么城市群内部人才是如何流动的,哪个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最活跃?

先看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人才主要是在北京、天津两座城市跑来跑去。同时,北京与上海的人才交流也是相当活跃。

流入北京的人才,来自京津冀城市的四个,占比为20.7%,说明北京对周边城市的虹吸强劲。

但从北京流出的人才中,去往京津冀城市的,占比只有14.5%,京津冀城市群内,非核心城市对核心城市人才的承接能力较弱。

再来看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流入上海的人才中,来自北京的最多,其次才是来自长三角的苏州、南京和杭州三个城市,三城流入上海的人才占比仅有14.9%。

而从上海流出的人才中,去杭州的最多,流向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占比为34.7%,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周边城市对核心城市的人才承接力还是较强的。

粤港澳大湾区同时拥有深圳和广州两个核心城市。

流入深圳的人才,来自广州的占比最高,来自大湾区城市的占比为22.6%。从深圳流出的人才,有13.1%去了广州,而去了大湾区城市的,占比达30.9%。

广州与深圳的情况类似。流入广州的人才中,来自深圳的最多,流出广州的人,很多是去了深圳。流入广州的人才中,来自大湾区城市的占比24.7%,而从广州流出,去了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占比高达46.2%。

总体看来,广州和深圳之间的人才交流相当活跃,从深圳、广州流向周边城市的人才比例都要高出其他城市群许多。这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非核心城市对核心城市人才的承接能力比较强。

三大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活跃度不一。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流动活跃度最高。而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城市群中,非核心城市对核心城市人才的吸引力较高,分流效果明显。反观京津冀城市群,非核心城市对核心城市人才的承接能力较弱。

人才为何偏爱城市群?

人才都爱朝城市群跑,城市群内部的人才流动又非常活跃。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构成:一是城市群内,经济活跃,交通发达,方便了人才要素的自由流通。二是疫情期间,人口流动范围收窄,就近地区间的流动更频繁。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显示,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推动行政体制机制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相适应。

目前我国共规划有19个国家级城市群,它们贡献了全国88%的GDP。其中,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全国5%的土地,却吸纳了24%的人口,贡献近40%的GDP。

另一方面,城市群的新兴产业集群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年轻人都爱去新兴行业、产业工作,而城市群刚好又容易产生产业集群。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全球独角兽榜》,中国独角兽企业,总部来自四大城市群的占比超过90%。

人往高处走,以前的人才想着去哪个大城市发展,但大城市就这么几个,选择空间小。

如今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了城市间的资源流通,周边城市承接了大城市的部分产业,就业机会也因此变多,人才可选择的范围也变广了。无需再争破脑袋涌向大城市,也能获得充足的资源和丰富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城市群内部人才交流活跃也受疫情下的就业环境影响。疫情还没完全平复,时不时又会在某地复发,更增加了人才流动的不确定性。

疫情也导致大家的求职心态出现变化,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才,求稳的心态更加明显。

根据智联招聘《2021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求职首要考虑的仍然是“薪酬福利”,而考虑“大环境不好,稳定最重要”的人数增幅最大。

所以,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人才求职更看重实际利益、发展稳定等现实因素,长距离的流动有不确定的风险,人才反而希望在周边城市活动,才让城市群的内部流动变得频繁。

有学者认为,城市群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新一轮资源要素和人才流动。

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这让城市群内部落户变得更加方便。

各个城市群也在助力区域内的人才流通。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长三角地区内,已实现医保“一卡通”,证照共享互认;京津冀持续开展三地协作人才招聘活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签订了《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人才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人才“无障碍”流通。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正拆掉阻碍人才流通的“墙”。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来了!95后更爱城市群,长三角热度最高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新闻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