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麦尚文:用工荒中应有不慌的智慧

   日期:2012-02-13     来源:|0    浏览:286    评论:0    
核心提示:  主持人:麦尚文 博士(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 副主任)  龙年春节一过,用工荒如约而来。已经连续七八年如此,老调重弹,大家

  主持人:麦尚文 博士(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 副主任)

  龙年春节一过,“用工荒”如约而来。已经连续七八年如此,老调重弹,大家都有“议题疲劳”了,见怪不怪。只是这次,带着更多的“慌”、“怪”色彩,各方都无法做到宠辱不惊。

  舆论场仍保有节后余温,“用工”便是媒体最喜欢延续的“时令新闻”,珠三角媒体对此早已锻就出本能反应。但今年不同,这个主题席卷了全国,选题的门槛也提高了。在“求工若渴”之外,中国式“隐性罢工”、内地与沿海“争工大战”、“新生代务工者”等,构成了当下舆论场的关键词集群,而“加薪”已经不是什么让人兴奋的词汇,地方政府调高最低工资的新闻,也轻描淡写。

  显然,舆情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一周来各路反思、批判性的声音特别多,媒体对“用工荒”的强化,对“加薪”、“拼福利”等诉求的密集呈现,一定程度上搅动人才市场的某些情绪。这是媒体报道不期然的一种效应。而另一面,鲜有媒体就用工市场做蹲点式的田野调查。媒体建构起“用工荒”议题,但真相仍旧只是词汇不断被重复后的心理确认。同类议题“相加”,还可能招致对公众的“一叶障目”。因此,在网络空间上,公众只能通过社交媒体声讨用工“怪”现象,而理性的、建设性的声音,全面可信的核心事实,则被抵消、弱化。

  从“1人可挑2.45职位”、“回乡就业大军”和“珠三角缺工100万”等报道集束,可窥见“用工荒”背后的多重面相——流动用人的小企业“慌”了,急于产业转型的城市“慌”了,进城务工人员心态变“怪”了,而就业难的大学生更“惆怅”了……这些构筑起当前舆论场的慌乱与偏向景观,大家都在看。

  “用工荒”舆情的这种转向,及其展示的“人心慌”与“舆情乱”,都是经济与社会转型之惑的一个个表情。在龙年开春的语境中,各方对节后人才市场的预判与处置明显不足,在信息供给与公共服务方面的考量也欠周,使得这些表情符号交织在一起,聚合起强大的舆论压力。

  对“节后用工”这个常题,当作“长题”考量,提供多种选项。而临时的应对必存“短板”。这次舆情事件,广东的媒体似乎约定式的不慌,“审美疲劳”与“议题麻木”兼具,对“用工荒”谨慎发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而舆论场的纠偏与平衡,还有赖于媒体持续挖深井来洞察,进一步延伸议题链,为企业、政府提供经验样本与决策参考。

  “用工荒”表面上是产业经济现象,被称为“刘易斯拐点”,本质上,它更是一个中国式的社会转型命题,应对与处置集中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这一舆情事件恰好在春节前后的“空档期”发酵,相关政府部门要么无暇顾及,要么滞后反应,带有些“慌忙”之态。

  此中,政府当能挖掘这一“小话题”作为转型重大命题的意义,而其中涉及的多头管理,更需要政府主动的调研与创新,比如对“新生代务工者”的专项调查、对“城乡融入”问题的再研判,以及产业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接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网民自发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新口号,正折射出当下社会的呼声与共识,亦期待能以此推开政务智慧之门。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麦尚文:用工荒中应有不慌的智慧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新闻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