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沃尔玛给中国带来什么

   日期:2008-02-22     来源:《市民》    浏览:130    评论:0    
核心提示:从产业链的角度,沃尔玛是所有供应链的终端,一个沃尔玛超市就是一个琳瑯满目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正象黑洞一样吞噬着几乎所有的

  从产业链的角度,沃尔玛是所有供应链的终端,一个沃尔玛超市就是一个琳瑯满目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正象黑洞一样吞噬着几乎所有的产业链,从而在“天天平价”的口号下, 不仅控制了生产者,也控制了消费者。

  在中国,“狼来了”的呼喊声更能代表人们对沃尔玛进入中国的共同心理,不同的是,有的人提出要向沃尔玛学习,要打败沃尔玛,有的人提出与狼共舞,与沃尔玛共存,有的担心沃尔玛控制产业链,对中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造成损害,要把“狼”拒于国门之外。

  不管怎样争论,沃尔玛毕竟已经到中国来了,对中国的同待业究竟意味差什么?对中国的产业链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的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对其在中国的利益相关者究意意味着什么?都需要有人作答

  商品链条的最后获益者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从棉农到服装销售的整个链条上,需要经过棉农、收购商、棉花加工商、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制衣厂、分销商、零售商等到九个环节之后,才能和消费者见面。而在这个链条上,种植棉花的农民处于最上游,零售商处于最下游。山东鲁棉集团副总经理张共伟认为,目前整个供应链的现状是下游控制上游。

  棉花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商品之一。农民种植棉花需要花费种子、人工、农药、化肥等成本,但是棉花不能吃,自己也用不了多少,所以棉花收获以后,除了很小一部分用于自用外,几乎全部用于出售,而出售的价格并不受种植的时候种子、人工、农药、化肥等成本投入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紧俏程度,如果市场非常紧俏,棉花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如果市场疲软,价钱就会下跌,农民就只能自认倒霉。

  对于棉农来说,市场是什么呢?因为棉花只是一种初级产品,还需要通过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农民所见到的消费者都不是最终的消费者,而是一个一个的棉花收购商——在过去国家要全面控制棉花的收购和存储时,农民都是从地里收来以后直接通过国家委托的供销合作社卖给国家,级别和价格都由国家来确定。1999年棉花收购体制改革以后,国家不再垄断棉花经营,许多的个体户受利益的驱使和棉纺织厂的委托,加入了收购棉花的队伍,农民可以卖给这个小贩,也可以卖给那个小贩,棉花市场就此形成。小贩收购棉花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棉花给卖掉,才能获得相应的利润,这个下家就是棉花加工厂或者纺织厂。

  棉花加工厂一般是收购、加工和储存棉花的地方。进入加工厂的棉花一般是籽棉,加工成皮棉之后被储存起来,不会马上卖掉,而是要等到棉花收购季节过了以后再向各纺织厂销售棉花,这个时候纺织厂自己收购的棉花用完了,不得不向棉花加工厂购买棉花。这个时候,棉花加工厂就在棉花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上加工、储存的成本,再加上相应的利润,形成了自己的价格。但这时的价格也不由棉花加工厂来决定,而是由国内国际的棉花交易市场价格来决定,如果棉花市场的价格高于棉花加工厂收购、加工和储存的成本,那么棉花加工厂就可以赚取一定的辛苦费,反之则亏。

  纺织厂一般分为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纺纱环节需要直接和棉花打交道,将棉花纺成绵纱以后就要送到织布厂织成布,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在很多的纺纱厂和织布厂实际上是合在一起的,但是织布厂需求的纱线相对比较单一,消耗的纱线品种相对比较丰富,自己的纺纱厂生产的纱线不一定满足自身的需求,故而需要将自己生产的纱线拿一部分卖到市场上去,同时从市场上购买一定数量的纱线回来,织成布。

  纱线的价格一般由皮棉的价格和纺纱时的加工费用、水电人工费用等等构成,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纱线价格的决定因素还是需求。布匹的价格则是由纱线的价格加上必要的加工费用和水电人工的费用构成,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国界内市场的需求,具体的表现就是印染厂给出的价格。

  印染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投资也十分巨大,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效益,故而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纺织厂才能设立自己的印染车间,或者相关的投资商独立开设印染厂,同时为多家纺织厂服务。而印染企业实际上也只赚取了一点人工费和必要的利润。

  决定印染企业采用什么布料什么染料什么价钱的不是印染厂自己,而是生产服装的企业。生产服装的企业分散在全国各地,因而印染厂也需要派出相应的代表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同时搜集各个市场的信息,灵活反应,及时应对。但是,单个的印染企业派出自己的业务员到全国各地去销售显然不太现实,因为成本实在太高,这就有求于一些专门销售面料的商人。

  面料商是链接制衣企业和印染厂的桥梁,一般情况下,一个面料商同时和多家印染厂合作做生意,手里掌握有多种面料,制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面料,只要告知面料商,面料商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相应的面料提供给制衣厂选择。

  中国大型的制衣企业许多都是和纺纱、织布和洗染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而普通的小型制衣企业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规模都无法和印染企业相比,故而最小的印染厂对许多制衣企业仍然处于强势地位,这就决定了制衣企业的谈价能力的低下。

  由于服装行业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行业,故而这个行业里的小工厂特别多,甚至还有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履行正规的注册手续。这些小企业在和面料商谈价格的时候,没有多大的谈价空间,而他们生产了服装以后,只能赚取有限的手工费。

  销售是整个服装供应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游所有环节的劳动,在这里都要变现成为金钱。而这个环节掌握在谁的手里,就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慢。中国有实力的制衣企业,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开设自己的专卖店,可以将服装的终端销售利润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一般没有实力的小企业,则要通过批发市场,依靠二级批发商,或者通过让利的方式,在零售店里将自己的服装销售到全国各地,或者通过百货商场或者超市,将自己生产的服装销售给消费者。

  沃尔玛就是销售的终端之一。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在目前超市还没有占据中国市场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一般的服装企业提供给超市销售的服装,都是自己的尾货,或者是传统市场销售剩余的产品。

  如果我们从棉农到超市的整个供应链条上看,这条供应链有两个比较大的强势群体,一个是纺织厂,因为集中度高,几乎都可以决定了农民的命运;另外的一个强势群体就是零售终端,只有经过了这个终端,整个行业才能回收到自己的血汗钱,才能让自己的劳动便的有价值。从下游控制上游的产业链规则来看,零售商是整个行业的最强势的群体,他们承担了市场开拓的成本,在给整个产业变现输血的同时,也获取了最大的暴利。

  从服装厂到零售商这个最后的环节,最次的服装加价都在一倍以上,而如果是稍微上升一些档次的服装,其加价幅度就会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就沃尔玛来说,与最小的黑工厂合作,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成本,而在超市以一个较高的价钱出售,可以更有效地在“天天平价”的口号下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从棉农到服装销售这个漫长的供应链上,棉农是一个天然的弱势群体,他们虽然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产,但是他们确定不了棉花的价格和自己劳动的价格,整个供应链上的棉花收购商、棉花加工厂、纺织厂、服装厂和零售商都可以决定棉农的命运和死活。

  相对来说,在整个供应链上,服装的生产商其实也并不能算一个强势群体,虽然中国的服装产量全球第一,但中国的服装生产商还处在小、散、乱的状态,在面对诸如山东魏桥纺织这样大型的纺织企业和沃尔玛这样超大型的零售企业的时候,他们活动的空间很小。

  为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服务的工人是天然的弱势群体,他们只能受雇于这个产业链上具体的某一家企业,劳动时间和劳动量由企业主规定,剩余价值被企业主占有,而他们只能获得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们勉强生活下去。一旦工人误入黑工厂,或者企业遇到经营风险倒闭或者其他意外情况,他们是理所当然的牺牲品,没有任何保障也没有任何人来对他们进行保障。

  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严重不发达的国度,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百强的销售额为8552亿元,占据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的份额,市场的垄断程度远远不及西方一直实行市场化经营的国家,沃尔玛和好又多总的销售额达到290亿元,占据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3799%,对中国市场的影响相对还比较有限。但是,我们通过国外的一些调查,就可以预知中国的未来。

  美国人比尔·奎恩1998年出版的《沃尔玛是如何毁掉美国和整个世界的》引述爱荷华州199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自从1983年沃尔玛落户该州以来,就促使了该州50%的服装店、30%的五金店、25%的建筑材料商店、42%的杂货店、29%的鞋店、17%的珠宝店和26%的百货店关门。“一般来说,一个沃尔玛附近大约有100多个商店会关门歇业”。

  《亚洲时报在线》引述世界著名的市场咨询机构TNS的研究成果显示,超市在中国十五个大城市的百货类的市场份额,2001年时才只是19.7%,2005年就达到28.5%,2006年增长到29.8%,2007年上半年达到30.1%,2010年将达到35%。外资大型超市在2007年占到全国十五个大城市超市零售市场份额的60.6%,这一数字在2006年是才是57.5%。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2007年大型超市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45%。引领中国大型超市产业成长的沃尔玛、家乐福、特易购和大润发四家大型外资超市,在2007年上半年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4.7%、4.4%、2.7%和2.2%,虽然超市的领头者也没有超越5%,但几个国际大型超市的运营商已经看好了在二级和三级城市的拓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与低成本的黑工厂合作而实行“天天平价”的沃尔玛商店在中国大地的遍地开花,其周围的许多服装店、五金店、建筑材料店、杂货店、鞋店、珠宝店和百货商店会关门歇业,会新增许多失业,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而购买力下降的人们又是沃尔玛“天天平价”政策的积极拥护者。同时,这些店面的关门,会阻断很多企业的销售渠道,迫使许多有实力的企业不得不放弃自己开店的计划,要么被沃尔玛控制,要么陷入恶性循环。

  从不给劳动者购买保险、拖欠工资、偷逃税款的角度看,游离在法律之外的黑工厂许多是悲剧的创造者。沃尔玛与这些企业合作,实际上是有力地支持了悲剧的产生。另外一个方面,因为沃尔玛用其庞大的终端网络推广这些黑工厂的产品,导致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难以维持,正常的销售利润难以维持,使更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从而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失业和矛盾,导致社会的低迷和萧条。

  记者的研究还发现,传统的市场分销模式中,处于上下游的相关企业还相互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而进入了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巨型连锁超市时代,零售企业成了市场的主导力量,分销商、批发商与生产者休戚与共的局面一去不复返——超市自持拥有规模化的销售渠道,不再像过去的商业机构一样依靠新产品而赚钱,对任何一个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满不在乎——沃尔玛这样的巨型零售企业做出的任何一个决定,对生产企业的生死都有巨大影响。

  在传统的社会生态中,生产者、流通商和消费者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关系,今天生产者和流通商结束了过去的小、散、乱的状态,不断地走向集中,甚至沃尔玛这样的流通商已经将生产商整合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力量逐渐强大。而作为市场三要素之一的消费者仍然和过去一样,由一个又一个的个人组成,和跨国的整合了许多生产商的零售商比起来,力量严重的不对等不均衡。

  对普通的消费者来说,生产者、流通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不是关心的主要内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购买的商品能够放放心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靳乐山介绍,消费者有四种渠道可以购买到自己希望的产品,一种是通过熟人之间的相互介绍,购买到最为放心的产品;二是通过可信赖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换,这样拿到手中的商品也比较踏实;第三是选择可信赖的公司的品牌;第四就是通过自由市场购买通过政府一般准入检测的产品。

  对比今天的市场我们发现,这四种商品流通模式中,前两种基本上属于熟人社会中相互交流和流通的模式,所占份额很小,没有成为今天社会分工和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第三种和第四种流通方式成了今天交换商品的主渠道——第四种模式已经流传了千万年,目前还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模式之一,但因为全球市场的兴起,市场上往往充斥着来自遥远世界的商品,政府监管的不到位和腐败的发生让消费者感到胆战心惊,因此给第三种模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虽然有太多的企业通过自身的行为证明了这种方式的不可靠性,但更多的企业因为利益的关系还在继续引导消费者相信和接受这种模式。

  沃尔玛这样的巨型跨国超市以中国市场的拯救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宣称要带给中国消费者舒适的购物环境和先进的购物文化,给中国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以及经营手法,他们在中国实行“天天平价”的销售策略,以“服务社区”,他们逐渐用自有品牌代替更多的普通品牌,让消费者对他们还残存了一点点信任,促使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但很遗憾的是,记者所看到的并不是什么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反是很多店面出现的违反中国质量法规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发生在沃尔玛控制严格的商品里,还发现了许多游离在法律之外的黑工厂——或许是记者的视野狭隘,但结果确实令人窒息。

  一般来说,当消费者遇到质量安全问题的时候,最大的希望就是找到生产这些商品的企业,可记者发现,沃尔玛等巨型超市最常见的行动就是推卸责任,实在推卸责任不了就自己扛着,直到最后一刻都不会告诉消费者问题产品的生产者是谁。

  记者的调查发现,在沃尔玛超市里寻找有独立品牌的企业的时候,一般来说也相对比较容易,但是我们想要知晓生产沃尔玛自有品牌商品的企业的时候,却变得异常困难,因为沃尔玛会主动承担起应对调查的责任,而这种应对调查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置之不理或者是傲慢的回应。我们难以保证沃尔玛会在面对政府管理部门的时候采取更为合作的态度。

  超市的行为和消费者的愿望之间其实是一对矛盾,而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力量强大的一方会拥有比较大的发言权和支配权。但我们今天的消费者,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单个的独立的个体。这样的个体面对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的时候,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都步入到依靠投资增加就业和拉动消费的历史大背景下,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诸如知情权等最基本的权利被束之高阁。

  这只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在企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深地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时候,也就有可能越来越傲慢,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知晓商品来源的希望会变得越来越渺茫。

  有人可能会说用拒绝购买的方式拒绝沃尔玛这样的巨型超市,但是今天的情况看来,这样的方式只能是一种理想,因为我们今天消费者在作为生产者的时候,所获得的报酬让我们不能不精打细算,而今天企业在社会上翻云覆雨的现实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社会中也找不到另一种可以替代的交易方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道路越来越长。

  在我们今天的流通模式下,沃尔玛这样的流通商为了讨好消费者,要求压低生产者的成本,促使生产投入降低到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所需要的成本之下,致使生产走向倒退。而在商品价格上调的时候,利好的信息不一定能够传递到生产者那里。而消费者有可能在产品的华丽包装和精美言辞的蛊惑下对品牌和流通商忠心耿耿,不断地掏出钱包里的劳动血汗,贡献给对自己健康有害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当消费者知晓了自己所购买商品真相的时候,可能会作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这种行为会使生产者蒙受很大的压力甚至走向毁灭。而当新的生产者起来的时候,不一定做得比原有得生产者做得更好,这样对消费者造成了更大的损害。

  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互相角力互相消耗的背景下,许多小商店的结局就是纷纷关门,巨型超市仍然可以发展壮大,越来越大,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的主宰,消费者无法通过拒绝购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生产者也无法通过拒绝供货的方式解决自己受控制的现实。在沃尔玛等企业全球采购的角度来看,未来从生产者手中出来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廉价,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乃至产品利益链上的农民将有可能收入更低,而消费者所面对的产品来源可能越来越神秘,路途也可能越来越遥远,包装将会越来越具有欺骗性,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每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而在作为生产者工资收入增长越来越缓慢而生活成本增长越来越快的时候,最直接最现实的可能是生活的质量会变得越来越低,身体的健康和寿命的长短将会受到影响,我们的世界将走向何处?

  沃尔玛和中国利益相关者

  1991年,沃尔玛将触角伸向了全世界,迄今为止,沃尔玛已经在美国开设了4058家店铺。2006年其在全球的店铺数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6958家,销售额是3511亿美元,超越了世界上的任何一家公司,第五次位列《财富》世界500强之首。对美国人来说,现在每过一小时,就在沃尔玛花掉3500万美元;90%的美国人出门不到15英里就能找到一家沃尔玛超市;美国零售业70%的新增就业机会来自沃尔玛……“天天低价”的沃尔玛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塑造着商业原则、消费者习惯、美国工人的生活,乃至整个美国和世界的经济。

  虽然整个世界都逐渐地走向集中,可沃尔玛的规模和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同样也远远超过了它的任何一个合作伙伴。“在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只要任何一个巨大的计划已经出台——任何人和事都决不能挡它的道。”这种来自本顿维尔的支配性势力,零售业分析机构“全球信用服务”(GCS)将其称为“沃尔玛效应”,而这种“沃尔玛效应”今天对美国和整个世界都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甚至超越了法律和国界。

  沃尔玛进入中国以来,经过了十一年的发展,这样的效应也逐渐显露出来。

  深圳南山区的荣和商店是一家销售生活用品的社区商店,店面约50-60多平米,商店有4名员工。由于该店临近沃尔玛,所以沃尔玛的营业对该商店的影响很大。在沃尔玛开业后,商店每月的营业额为相对以前有所减少,顾客数量和购买金额也大大减少到数十人。

  该店经理黄先生所说,沃尔玛在该社区的出现对该店的影响很大,甚至对整个零售业有一定的冲击。沃尔玛的价格比一般商店的价格要低,导致该店的价格被压低,利润减少,微薄的利润难以维持生活和店员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该店根本无法经营下去,原本的计划在沃尔玛的影响下不得不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商店曾尝试过调整商品结构,改变商品种类或减少商品采购量,但仍不能扭转本店的危机,顾客的数量越来越少,挣的利润也越来越少。店主决定转行做其它的生意,或改变零售品种。店主还说不只他这家准备改行,他还听说了附近的几家零售商店关闭或改行的。

  “服务社区”是沃尔玛所宣称的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之一,2006年《公益时报》记者赵冠军对北京、深圳、昆明三地沃尔玛进入的近十个社区150位居民的调查显示,60%的居民家庭月消费平均支出由于沃尔玛在社区周边营业而上升,支出平均上升比例在20%左右;也有大约60%的居表表示,由于沃尔玛的存在,他们每个月在其他超市的支出比沃尔玛开业之前有所下降,平均的下降比例在40%左右;有大约30%的居民表示,自己的日常娱乐方式与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老年人和年轻人,许多被调查的老人提到由于沃尔玛在社区周边开业,自己的娱乐方式除了以前的逛公园、打麻将等,还增加了逛超市这一项。

  北京市太阳园小区居民吴先生37岁,硕士学历,IT行业。吴先生在访谈中提到,沃尔玛刚开业的时候东西价格便宜,把周围的超市都挤垮了,东西就贵了,送货也不客气了。吴先生的大宗购物开始转向其它大超市。在环境方面,吴先生说,沃尔玛来了以后,社区周围的卫生环境变差了,交通也越来越不方便,门口的路总是堵车。沃尔玛要想获得周围社区居民的支持,应该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比如对社区卫生和安全出力,或者举办一些健康消费理念的讲座,或者针对老人儿童举办一些活动等等。

  在对沃尔玛的评价上,在随机抽取的150位社区居民的调查中,大约只有两成的居民对沃尔玛的经营以及对社区的影响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大部分居民对沃尔玛提出了批评性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居民作为消费者身份,提出超市存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的一些缺陷、超市的服务质量和购物环境有待提高等意见,这与一般消费者的意见基本一致。但除了消费者身份外,社区居民对于沃尔玛超市对社区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敏感。

  在员工待遇问题上,虽然沃尔玛曾经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中华英才网、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济观察报》等评选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颁发的“中国零售业最佳雇主”以及《财富》中文版、华信惠悦咨询公司评选的“卓越雇主”称号。但调查显示,7%的员工工资在500到800元之间,38%的员工工资在800到1000元之间,52%的员工工资在1000到1500元之间,工资在1500元到2000元水平的有3%,能拿到2000元以上工资的员工没有。大部分员工表示其工资收入对家庭有影响(例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并对薪酬的偏低普遍表示不满,表示希望可以适当加薪。

  最无辜的还是消费者,在2006年在被访问的152名消费者中,对沃尔玛超市的整体印象集中为“很好”和“还可以”,分别占到38%和54%;对于光顾沃尔玛超市的情况,49%的消费者表示“经常来此购物”,18%的消费者表示“经常来这里逛逛”;大部分消费者认为沃尔玛超市的地理位置“方便到达,地理位置优越”;而购物量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别,表现为“大批量购买”和“看需要购买”的不同。

  具体到沃尔玛的商品质量问题,反映就显得五花八门,尤其是食品,消费者反映,沃尔玛的特价牛奶有过期现象,鲜橙多、糕点有变质现象,而且大部分消费者反应熟食区的气味太难闻,卖肉区的速度太慢,窗口太少,肉价太高。无公害产品价格太高,而且此类产品没有明显标识,不能让消费者信服。

  一位女士反映,她曾在沃尔玛商店里发现电视上报道的不合格料酒,买过发霉变质的糕点,有次买的白菜煮了以后是苦的。另一位女性消费者反映,沃尔玛员工态度不好,用胶带捆蔬菜不卫生又浪费。购物袋不环保,熟食的袋子达不到卫生标准。消费者戴先生认为,沃尔玛蔬菜的更新较慢,部分的蔬菜有质量问题。个别商品找不到商标,条码不全。消费者单先生有一次买了一个猪蹄,发现有味了,沃尔玛的人处理时声称没有问题,最后在单的坚持下,沃尔玛的负责承认猪蹄有问题,给以了退货。

  消费者龚女士称:沃尔玛的圣梦美容厅太过分了,建议他们不要再搞一些免费做一次,真是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他们还拼命推销,你不买还说非常难听的话,把你的脸抹上,不让你下床就走了。反正连哄带骗,不买产品就会拿手段收拾你。圣梦虽然不是沃尔玛的产业,但它始终是沃尔玛的一员;每瓶2.9元的鲜橙多买了以后喝不了;停车、找东西、付款排队麻烦;导购员给人压抑感。

  北京消费者关先生表示沃尔玛电器商品不好。“我买了两个电器,跑了好几趟。第一次去买就是咱们那个叫VCD还是DVD我也不太清楚,一开始是价钱挺便宜,190,没使一礼拜,是出不来进不去。后来我正好阴天下雨找他换去,换了一个又添了200块钱,就是400多块钱,到家就不灵,出人也不出人儿(人像)。又拿回去,服务员说:得,您也别跑了,给您退了吧。

  对沃尔玛的商品价格和商品种类,消费者也有着比较集中的反映。消费者李先生认为沃尔玛东西偏贵:“我就说那,稻香村的起酥,我到稻香村那总店,十块钱一斤,我到沃尔玛可好,不是十五就是十七,都是稻香村的,你怎么能从这店到那就那么贵呢?”

  对中国法律的对抗是沃尔玛进入中国以来最为不光彩的一件事。中国的《工会法》规定,每一个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都要建立工会,可是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没有建立工会,即使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出现协调,也无功而返。直到2005年,利用从事地下工作的方法,在沃尔玛泉州分店成立了第一个工会,沃尔玛才终于向全国总工会低头。

  但由于沃尔玛的抵制,沃尔玛的工会很少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新劳动合同法公布实施的2007年底,沃尔玛在中国的4个采购中心开始了大裁员,虽然沃尔玛一再否认此举在于抵制中国的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这家公司抵制法律的又一个行为。

  沃尔玛抛弃中国是2007年最敏感的话题之一。主要内容是有媒体称沃尔玛要将40亿美元的纺织品采购订单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去,原因是那些国家成本更低。因为沃尔玛进入中国的过程是向地方政府承诺采购当地产品销往全世界的过程,故而这个消息在中国引起的关注程度规模空前,包括官员和民间在内,许多人认为沃尔玛在抛弃中国,但沃尔玛对此消息进行了否定。

  虽然沃尔玛对此消息进行了否定,但上述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为低廉、法律法规比中国更为宽松、加工设备比中国更为落后却是事实,从沃尔玛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样的选择并非没有可能。

  但从开店的角度来看,从来没有听说沃尔玛要将某一商店撤出中国某一城市的消息,甚至在沃尔玛的百度贴吧里边,我们看到的只是沃尔玛要进军中国大地逼迫竞争对手破产的豪言壮语。我们难以想象,在沃尔玛扩大在中国开店规模占据越来越多中国市场的同时削减在中国的采购量,究竟意味着什么?

  沃尔玛对中国的意义

  2007年7月11日,沃尔玛以3511亿美元的销售额第五次登上《财富》500强榜首,在媒体的一片喧嚣声中,一个被沃尔玛否认的小道消息绷紧了人们的神经——沃尔玛将削减40%的中国订单。

  根据沃尔玛的官方数据,2006年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量是180亿美元,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2035亿美元。根据沃尔玛21%的销售毛利率计算,沃尔玛每年的采购额大约是2800亿美元,在中国的采购额大约占沃尔玛采购额的6%,削减40%的采购量,对沃尔玛只是一个小小的调整,可是对中国的许多供应商来说,却意味着全部。

  2007年初,沃尔玛收购了好又多超市,实现了在中国开店的大跃进,但沃尔玛在中国自主开店的速度并没有减缓下来。沃尔玛在中国一个店的年销售量大约是2亿元,在沃尔玛不扩大采购的情况下,每开设一个新店,就意味着开店地域将有2亿元的商品滞销,再加上沃尔玛减少采购量的影响,沃尔玛从中国消费者手中拿走的资金将会成倍增长。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由于中国对零售业的全面开放时间较晚,外资超市和内资超市在国内都还处于发展阶段,究竟是东风压到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问题,现在仍然还处在理论的讨论和现实的较量阶段。

  但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国内超市从2002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大打价格战,导致目前超市的利润非常的微薄。二是沃尔玛自从1996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都处于亏损的状态,直到2006年才开始赢利。著名财经学者郎咸平指责沃尔玛等跨国超市在中国的亏损是有意为之,是用其母国的利润来填补中国的亏损,目的是在中国进行零售倾销,挤垮中国的零售行业,从而垄断中国的零售市场。

  郎咸平认为,在国际巨型连锁零售企业以及本土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连锁零售行业并且大打价格战的情况下,供应链不健全、人工、房租和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的本土零售企业只有选择了另外一种生存模式——非价值盈利模式。简而言之,就是零售企业并不靠购销商品赚取差价盈利,而是靠其他方式来盈利。

  这其他方式,具体来讲就是信道费,又称渠道费,就是连锁零售企业在卖东西基本不赚钱甚至赔本的情况下,向供货商收取的费用,最常见的包括陈列费、上架费、促销期间的促销费、新店开张费等。这是中国超市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后的第一个副产品。

  中国超市对信道费的依赖十分严重。郎咸平在《模式》一书中披露:“2004年,上海联华超市主营业务收入为2.6亿,而信道费收入就高达7.3亿,即如果没有信道费收入,真正经营超市业务部分已经亏损4.7亿元。华联综超同样也将亏损1.0亿元,而就连情况最好的物美超市,信道费亦占主营业务收入96%,实际超市收入所剩无几。”

  中国超市进入白热化竞争后的第二个副产品是并购扩张加剧。各超市为了能够在市场里生存下来,就只有疯狂扩张。而企业大量开店、物流和信息建设、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很多企业资金积累有限,到银行贷款融资也不方便,就只有占用供货商货款,导致零售商与供货商的帐期越来越长,零售企业短期负债比例越来越高,一般达到80%左右,一旦企业的资金链发生问题,企业就自身无法继续经营。

  而零售企业跑马圈地迅速扩张的背后,许多问题就会突显出来,人员跟不上,管理跟不上,经营业绩一塌糊涂,这样就直接给零售企业带来很大风险,最多的就是直接关门。在沃尔玛等跨国零售企业进入的背景下,中国的零售业从大城市开始,直到二线城市,提前步入了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然后大打价格战,同时加速扩张,再加速倒闭。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5年零售企业破产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倒闭的零售企业中,46%发生在一线城市,49%发生在二线城市;而从区域的角度看,62%倒闭的零售企业是区域零售商,38%的倒闭零售企业属于跨区域零售商;从业态来看,62%倒闭企业属于便利店,28%的倒闭企业是5000平米左右的超市,9%属于一万平米以上的大卖场;而从原因来看,49%的企业倒闭是因为管理不善,经营失利,21%的企业倒闭是因为扩张过快,资金断裂,而25%的是转变策略,调整方向。

  而企业倒闭对整个行业影响非常深远。《破产分析报告》显示,零售企业倒闭后,供货商是最大的受害者,被拖欠货款占零售企业总欠款的65%,销售过亿元的零售企业一般至少有1000家以上的供应商,而且国内大部分供应商为中小型企业,几十万元的货款往往是其全部身家,如果全部损失,对其打击是致命的,他们可能会采取极端的作法来试图讨回,进而引起社会不稳定。

  我们必须看到,在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巨头面前,国内超市行业的价格战和疯狂扩张以及并购活动,都使国内企业充满了风险。而我们过去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一旦企业的经营出现危机,最后出来摘取胜利果实的,一定是手里拥有大量资本的沃尔玛们。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沃尔玛给中国带来什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