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港口中学 王丽华
现代教育呈现开放、多元化的格局。一方面办学方式上公立、民营多样化,规模大小不均衡化;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也不再是单纯施教教本内容,迎接各种形式的考试,获得一定的文化成绩,它更广泛涉猎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本文就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对中学生的激励教育作几点探讨:
(一)角色激励。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学校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人不可能是全才,教师要能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扮演好某一方面成功的角色,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譬如,组建一个健全的班团组织,搭建一个健康的竞争平台,让奋发向上、积极有为者脱颖而出,找好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在工作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服务于集体,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自我加压、自我鞭策、自我鼓励,同时在工作中会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赞许支持,从外部环境中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坚定了自己班级角色位置的重要性。每一个学生如果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必然会注意到自身的公众形象以及行为的示范性,从而产生良性地激励效果。
(二)活动激励。这里的活动主要指课堂教学活动和校园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教师在施控系统中起着引导、调节、控制的作用,要努力实现整个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最优化。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课堂教学的所有阶段上都开展积极地活动,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检查,力求发扬自己长处,克服短处,自我分析学习效果,通过公平式测验、开发式自由论辩和对课堂语言、情感、组织方式等多样性地激活,实施教育教学课堂内容与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动能,提供教学效果。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为更多的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个性提高了极好的机会。现在各类各级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活动。例如:主持校园电台、编写校报、参加征文竞赛、举办科普活动周、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学会表现,挖掘自身潜力,彰显个人魅力,培养多方面才能。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有效地激励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评价激励。评价学生是老师的责任、权力,也是老师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地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要少批评、多鼓励,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评价要有前瞻性和发展性,既要基于现状,又要着眼未来,既要立足于已有的结果,又要着眼于发展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的带有发展眼光的评价是一种极好地激励教育的手段,它克服了僵化的、固定的、狭隘的思维缺陷,让每一个在挫折中的学生都坚信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让每一个在奋进中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当然,评价学生还要全面客观,学生是个群体,每一个学生都有他地不同点面的特征,指出其不足,更要赏识其闪光的要素,以激励他扬长避短,充分肯定自我。
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运用多样的手段适时评价。可以用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手势,可以是一次面对面交谈,可以是对一次组织活动的总结,可以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所作的肯定。而每一学期对学生所做的书面评语,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家长学生都很看重这个评价。利用评语点评学生,充分肯定其杰出表现,无疑会产生长久地激励效应。
总之,在复杂的教育背景下,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因材施教的传统个性教育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一些群体的共性教育手段,激励教育无疑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