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浅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日期:2009-07-22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杂志|    作者:李蓓蓓 李俊    浏览:194    评论:0    
核心提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一个发展关键期。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增长使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一个发展关键期。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增长使其成为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中坚力量,已经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二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我国2.6亿城镇劳动力中技术工人只有8700万,仅占33%(发达国家平均为75%),其中,高级技师360万,占4%,而企业目前的实际需求是14%,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
周济部长曾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明确方向、找准问题、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一、“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上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国际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特点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性提出的新模式。
  (二)突破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突破学校传统的教学单向思维模式,在不违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合基地。使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紧密联系,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使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注重做实基础,拓展知识,构筑职业生涯的素质平台
  注重做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地位,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生职业教育的基石,构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人格、知识、能力平台。
  (四)促进了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的改变
  学校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新型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发挥和自我塑造,实行第二专业技能辅修制度;逐步降低管理重心,把“工学结合”教育改革方案落实到基层教学单位;建立具有协调运作机制、能快捷准确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管理体制。
 
  二、“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思想上的转变
  (一)注重能力的培养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注重能力的培养是相符相承的。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推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在我国早已经成为了职业学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在宏观上努力加以引导,2006年底,在全国开始推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这一特征。
  (二)以就业为导向
  学生毕业不是为了升学或者其他,而是工作,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不同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也是不一样的。以此来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的,它从本质上区别于通过学科体系教育所培养的学生。
  以就业为导向,更加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由实践来检验知识,由市场来检验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必须避繁就简,摒弃那些没有用处的东西.突出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
  (三)探索精神的提倡
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职业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在职业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实习、实训环节是关键环节。某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实训中,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探索的精神。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技能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在实训学习中缺乏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勇气,也就是一种探索的精神,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不是努力尝试着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退缩,这严重制约着技能学习的质量。探索精神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发动机,也是技术创新、技术发明的源泉,倡导积极探索的精神正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精神所在。
 
  三、“工学结合”课程与教学模式实施的行动研究
  (一) 与企业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运用性的捷径。
  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而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
  (二)与企业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与企业合作能够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参与企业的教学能随时反馈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密切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具有了随时进行调整的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发生明显变化。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顶岗实习。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其两会代表话职教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学会怎么处人、处事。因此,顶岗实习要求“真实的工作环境”,不是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还要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值得强调的是,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训练是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是无论哪一代人都必须继承的美德。
     顶岗实习的困难之一是企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岗位。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分散。很多学校将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结合起来,既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顶岗”,又能解决学生的就业。有的还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将毕业设计(论文)改成要求学生就自己顶岗实习单位的某一产品的生产或管理流程等作一详细调查和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评价和改进建议,从而将教学与顶岗实习结合在一起。
     顶岗实习的困难之二是管理。首先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分散使管理的难度大大提高。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学校加大师资管理中的责任驱动和利益驱动双重管理力度,以及设计出一套精细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与用人单位合作,严格过程管理。其次是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安全等问题。目前我国尚缺乏规范工学结合行为的相关法规,尽管如此,学校还是应在与用人单位感情联系的同时,熟悉已有政策法规,感情与法规双管齐下。
 
 
[作者简介:李蓓蓓,长江职业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研究生;李俊,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研究生。项目本文属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大学生超市与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b332]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浅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