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廿一世纪到来,企业的价值链活动(研发、生产、营销、人力、财务、信息等)发生根本的改变时,企业为了生存、获利与成长,必须要不断的创新与改变。产品的功能及价值愈来愈高,但价格却愈来愈低;这种持续性的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让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也不得不随之改变,甚至解体。例如:一、 企业开始专注于核心专长,不再企图包办所有的价值链活动,愿意尝试与企业外的组织合作。二、 知识应用逐渐取代土地、机器、资金及劳动力的角色;生产方法及生产工具,也慢慢从企业的手中,移转到知识工作者的脑中。三、 消费者能够轻易取得同类产品或替代品的信息,企业无法再仰赖信息的不对称,以获取客户的忠诚度。四、 消费者愈来愈注重个人差异化,不再轻易忍受:「虽不满意,但可接受」,企业若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人需求,企业只有被淘汰一途。五、 组织及个人必须持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企业的成长脚步;失业者不是因为技能不足,而是因为学得不够快、不够多、不够正确。
财务绩效指标失灵
无论是称为绩效管理或绩效评估,它在推动企业整体价值链运作的角色上,虽不是核心,但也是关键。传统企业的组织多以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为主,强调各项企业价值链活动的指挥与控制,绩效标准也大都依着企业的功能别组织来制定。例如:如生产单位的不良率及生产成本、业务部的业绩达标率及帐款回收率、人事部的招募成本及人事费用率等。
企业内部各功能别组织,注重由上而下的集权领导,高阶主管对各单位及员工,存在着强烈的控制需求,于是绩效管理制度非常强调员工的行为规范,同时制定一些与财务相关的绩效指针,要求组织及员工达成。但是这种财务性的绩效指标,却忽略许多远比财务指标更重要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却主宰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死关键。
在1980年代,美国许多企业的决策者,当时都目睹原本光鲜亮丽的财务指标逐渐下滑,甚至恶化,无不想尽办法力图振作,但最后都为时已晚,无力回天,坐看竞争者吃掉市场。后来经过许多学术界及专业人士的研究,都将矛头指向企业过度重视财务性的指标,忽略了更重要的非财务性指标。
这些研究报告指出,过于重视财务指标的企业,都会将过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分配在提升财务指标的措施上;一旦不如预期,这些资源都将石沉大海,覆水难收。研究也指出,财务性的指标不但太过短视近利,而且知道不妙时,早已病入膏肓,客户早已说拜拜,要想挽回,犹如亡羊补牢。
结合企业附加价值的绩效管理
愈来愈多的经理人,逐渐学到要放弃传统的绩效评估方式,希望从质量、顾客满意、创新与学习、核心能力及竞争优势等这类的绩效指标,不但可衡量及反映企业的当时的营运状况,同时也可洞悉并掌握企业未来的成长机会。
企业经理人开始了解,若想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放弃过去的观念与所用的管理工具。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曾说:「历史不断地教导我们,观念与工具是互动的,当其中一个改变时,另一个也会随之改变。」若企业经营策略是『观念』的话,绩效管理就是『工具』。
企业经理人开始思考:
一、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专长与竞争优势?
二、 要想建立竞争优势,需要作哪些事情?
三、 可以用哪些重要的绩效指标,以衡量这些事情?
四、 有哪些重要绩效指标,对企业长期的发长会有帮助?
五、 如何加入整体价值链的绩效,并将这些绩效指标相互连结?
六、 如何展开这些绩效指标,并予以量化?
七、 如何将绩效指标结合员工个人的发展?
八、 如何建立一个流程或机制,以确保以上这七项都能落实?
策略性绩效管理的精髓
经理人对于企业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并非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有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绩效管理制度究竟未来将以何种面貌出现在企业,仍有许多空间留待学术界与实务界作探讨。无论如何,我们深信,企业的绩效管理,已经不再仅仅是反映财务面这种短期及静态的经营结果,必须要强调长期及动态的发展;换言之,也就是将企业的「核心专长」及「竞争优势」,融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中,透过企业的「愿景」及「策略」,不但连结企业的「内部绩效」,更扩大引导「外部整体价值链」的绩效,这就是廿一世纪策略性绩效管理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