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国企薪酬激励的逻辑悖论

   日期:2007-11-20     浏览:122    评论:0    
核心提示:中航油事件余波未了,陈久霖的2350万元的巨额薪酬又引起了不少批评之声。在现代企业制度、市场规则与国资委的薪酬激励表态中,存

  中航油事件余波未了,陈久霖的2350万元的巨额薪酬又引起了不少批评之声。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指出,“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中的各种关系,合理把握央企负责人薪酬与职工工资比例关系,防止差距扩大”。据悉,这个高管与一般职工的差距现在已经达到了13.5倍。  

  关于国企薪酬激励的调整,国资委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表示了。但现在放在中航油出事、陈久霖的巨额薪酬曝光的时候,则另有一层意义了。  

  国企高管薪酬如何确定?首先得看这种考虑的出发点在哪里。国企改革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市场是一贯目标。如果国企都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建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那么薪酬的多少似乎就不是“防止差距扩大”、“把握……比例关系”能决定的。国企一直以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激励乏力,到现在仍不能说很好地解决了。如果按市场的方式来办,薪酬无疑要与业绩挂钩,而与业绩挂钩,也就否定了国资委上面的说法。而对于竞争领域的国企,高官薪酬与职工工资之间的关系,也是无关紧要的。  

  在现代企业制度、市场规则与国资委的薪酬激励表态中,存在一个悖论。  

  然而,这样看待国资委似乎也有些不妥。至少在中航油陈久霖的薪酬处理上,是绝对“市场化”的。 

  根据陈久霖与中航油签署的协议,2002年陈久霖年薪为60万元新币,如果公司年盈利1200万元新币以上则按比例提成。结果,2002年中航油的净利润达到了惊人的5793万元新币。陈久霖因而获得430万元新币的分成收入。陈久霖当年的收入达到了490万元新币(折合人民币为2350万元),成为整个新加坡的“打工皇帝”但问题是中航油业绩的取得,有多大程度是依靠经理人的运作,又有多大程度是依赖于国内市场的行政垄断?业界也很清楚。“凭什么靠着一项垄断的经营权,个人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收入?”外界对此的质疑声不断,各航空公司也一度因油价过高而对中航油的垄断表示不满。垄断行业的利润,却要由国内航空公司和最后的消费者来消化,这种“业绩”与薪酬的挂钩,就难免不能服众了。  

  薪酬市场化、国际化没有错,问题是这个基础,包括中航油在内的诸多行业并没有国际化,而是还在延续着行政垄断的老路。这是国企薪酬激励的又一个悖论。  

  而在这些逻辑悖论的背后,可以看到决策者背后的行政意志和计划手段的影子,薪酬多少可以由决策者制定,并不是市场逻辑在起作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国企上市公司股东一般对高官薪酬没有发言权,为什么另一些高管薪酬却受到限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行政意志的影子一旦成为最终的思维来源。中航油事件归结为风险监管的失察是不错,但是中航油内部、外部的监管都没有对陈久霖的玩火有任何的约束,这种责任谁来承担呢?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国企薪酬激励的逻辑悖论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