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特别策划:2009MBA求职急

   日期:2009-08-28     来源:《职场》杂志    作者:暴剑光 王舒婧    浏览:188    评论:0    

  SPOTLIGHT 特别策划

  2009 MBA求职急!

  尽管刘光相的MBA课程尚未过半,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他这几个月明显焦虑起来。在2008年底,他上一届的师兄师姐中有人拿到30万年薪的Offer时,大家都还会说不要急着签,没准会有公司开出40万来。春节之后,大家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师兄师姐们带回来的好消息越来越少,最近签下来的大多都是10多万年薪。

  刘光相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2008级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还是很乐观的,那时的经济环境看起来还很好。“30万年薪!或者更高。以前同学们都很乐观,交大的MBA拿到高薪一直不成问题。”刘光相说,“但是几个月的时间,大家就把标准调低了,15万大家认为也还可以。10万出头,如果其他条件不错的话那也会有人接受的。”

  让刘光相最直接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是,他发现一夜之间甚至连实习机会都没有好的公司愿意提供。7月初开始的两个月暑假时间,当然要找个公司来实习,但是直到6月13日,他依然在到处投简历。在这之前,他已经投了几十份简历,也面试过十来家公司,不是没有被公司录取,就是自己发现这家公司不适合自己。他和他的同学都喜欢去咨询公司、投资银行或者大型外资公司实习,但是听说这些公司今年的招聘预算都大幅缩减,有些公司的正式员工都在强制休假,这时候怎么会再招实习生进去?同学们在交流“遇挫”经历的同时,也喜欢怀念过去的好日子:“以前都是那些公司主动来交大招实习生,每天低于300元钱补助的都进不来。”要知道,刘光相只应聘实习生,不知那些真正在找工作的应届MBA毕业生情况如何?

  似乎一夜之间,2009年MBA们美好的就业梦还未醒,他们已从天堂降落人间。

  男生还相对好一点,尽管拿在手里的Offer与师哥师姐们比起来不是那么满意,但至少多多少少有个“底”握在手里,找工作的日子过起来也没那么难熬。而女生的情况好像要差一些,尤其是对于那些MBA毕业时还没结婚生孩子的女生,企业担心“到了这个年纪,结婚生子是立刻的事情,来了也派不上用啊”。北荣是北大光华经管学院今年的MBA毕业生,在他看来,研究生比MBA好找工作多了,“专业性强,薪酬要求不太高,有潜力。”

  在没做此期特别策划前,我特别主观地认为MBA的工作肯定特别好找,他们是挑工作的主动方而不是被动方。在做了此次特别策划后,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拥有一份工作的好”,忽然间觉得MBA在表面的风光浮华背后其实过得很焦虑,毕竟,他们中有那么多人,曾经那么有工作经验;曾经有高薪;曾经把就业形势想得很美好;曾经,那么骄傲。

  2009,MBA找工作,真的找得很急。

  (文/暴剑光 王舒婧)

  PART I 求职日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7级MBA

  ALEX的求职日记

  天底下不会有和你的经验完美匹配的工作,同样的,雇主也这么想,天底下不会有和我的要求完美匹配的人。所以找工作,其实是一场关于双方筹码的博弈。

  文/ALEX

  2008年4月11日?星期五?天气:晴

  我的第一单“买卖”来也!

  面前走过两个2006级入学的学兄,西装革履,一看就知道是要去面试的。我们三三两两地和他们打招呼,却不知道打完招呼后能说什么。问“现在工作找得怎么样了?”最好还是别哪壶不开提哪壶了。现在还在校园里住着的2006级学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工作还没有定下来。这个时候问人家此类问题,自己都觉得讨人厌恶。不过仍然还是挺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已经定了。看着他们拐弯消失在回廊的尽头,隐隐地觉得,我们毕业时候的情况,可能不会好过他们。

  虽然对自己的前途怀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但这并不影响活在当下。每个周五晚上都是我们大肆Happy的时间。今天中午晒太阳的时候我们“八团”决定晚上去吃新疆菜,就在汽车开出校门驶上锦绣路时,我的电话响了。“ALEX,您好!我是艺珂公司的,我们正在为客户物色中国区运营总监的人选,看了您的简历觉得您以往的经验比较符合这个职位的需求,您下星期能不能来我们公司谈一下?”放下电话,心情超激动的,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接到猎头打来的电话。我的室友大呼:“哎呀,买卖来了!”全车人跟着激动起来,大呼小叫,这时汽车音响中传来了那首“我要飞得更高”,于是五个良莠不齐的声音便随着在高架路上奔驰的桑塔纳2000飞扬起来。

  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天气:晴

  准备好抓住下一个机会更重要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次贷危机已经消失了,因为它已经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我暗暗地下定决心,MBA毕业再也不往上读了。1998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碰上了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读MBA找工作的时候碰上了全球金融风暴,我要是再读一个什么博士,说不定人类就回石器时代了。

  在这样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我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招聘季节。出国交换的同学们也开始陆续离开,校园中2007届同学迅速变成了少数。其实交换的同学们走的并不轻松,一位女同学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初面,二面,测评中心,最后拿到了AIG管理培训生的Offer。可是AIG已经陷入财政危机了,她手里的Offer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Not available。一些原本打算出国交换的同学看到严峻的就业形势便改变了自己初衷,留在学校为找工作做准备。

  我们对今年的就业形势现在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原来的工作职能是销售或市场营销的同学可能是最好也最先找到工作的一批人,因为营销是一切生意的根本:把东西卖出去。原来在做金融和财务的同学已经开始为不甚美好的求职历程做准备。而想转投行的同学正在考虑自己原有计划的可行性,并开始动用手里的一切关系资源争取Offer。我们开始羡慕那些2008年初就毕业的2006级同学,他们的情况比我们这一批好多了。

  这段时间里,AIG在第一轮面试就把我给刷下来了,我想可能是在问到自己缺点的问题上有所犹豫。这样的问题是很Tricky的,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说没有,因为不现实;而“有”又要看怎么个“有”法。这回马失前路蹄多多少少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负面评价。回头一想,第一轮就出局的人不只我一个,很多有金融工作经验的同学都被刷了,我也就释然了。而且昨天给位于张江高科的一家外企投的简历已经有了回复,让我过两天去面试。我抓紧时间查公司的底细,浏览公司的网站和其他相关网页,看他们的业务特点和价值增长点,看了公司在Nasdaq的股价——我觉得吧,没必要也没时间去为错失的机会扼腕叹息,准备好抓住下一个机会更重要。而且谁能保证错失的那个机会就是你最好的机会呢?

  2008年10月3日?星期五?天气:晴?备注:十一放假回北京

  同学签了!40万的Offer呢!

  晚上接到了室友打来的电话:“哎,我跟你说,听说Steven已经拿到大单了,40万的Offer!”

  我:“是吗?是那家‘瓷’氏化学吧?消息可靠吗?”

  室友:“应该是定下来了。怎么搞啊,根本没法搞,太有压力了!”

  我:“Steven会签吗?”

  室友:“干吗不签啊,世道不好,有这样的大单还不赶紧拿?!”

  我忽然感到一阵莫名的焦躁:“我们怎么办啊,还没有着落!”

  室友:“你烦什么啊,你手里头不是也谈着两家!”

  我:“没拿到Offer前,一切都是作不得数的。对了,你不也还谈着美国那家机械动力公司吗?”

  室友:“人家现在根本就‘不开缺’!”

  我:“你是搞销售的,总会比我这种搞运营的人吃香的。”

  室友:“理论上应该是这样。”

  我:“你倒是不谦虚……”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天气:阴,有雨

  史上最惨淡的一天,被拒了两次

  上海今天的天气十分阴冷,完全可以折射我的内心感受:一天之内被两家公司拒掉了。张江高科的那家外企,起初一切都很顺利。人事部门并不纠缠,直接把我送给了公司的二把手面试(此事若成,他便是我的直接领导)。两人相见,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谈了两个小时。我在走出公司两个小时后便收到了复试通知,美国总部那边的团队成员进行电话面试,电话面试又进行了两轮,这样一来二往折腾了将近一个半月仍无结果。11月初的时候该公司来电话:“由于您申请的这个职位很重要,我们的COO想和您再谈一次。”这么算下来,那就是第四次面试了。我赶紧Google了一下这位COO,是一位中国人,在国外混得年头也不算短了,如今在这家公司COO的位置上已有两载。

  “诺,这是我的名片。”他说。两天前面试的时候,当我正想毕恭毕敬地接过这位COO的名片时,没想到COO把自己的名片直接放到他办公桌上拿手指弹了过来。我一时很难确定他不尊重的对象是我还是他自己。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我们的谈话内容了,加上互递名片时间我们总共谈了十分钟,我的感觉就是我们彼此互不待见。于是,今天上午人事的小姑娘打电话过来说我被拒掉的时候,我还是有相当的心理准备的。

  “Alex你好,你那天和我们总裁Rick谈得非常好,你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我下午接到位于昆山的一家服务外包公司的人事主管打来的电话时,那位人事主管使用的是如上的开头,然后我便开始习惯性地期待着那个转折句的到来:“但是,真是不好意思,由于现在金融危机的原因,我们这边的人事职位已经冻结了。”我赶紧问:“那您估计可能在什么时候会解冻?毕竟我积累了多年的服务外包工作经验。”“这我也说不好,不过怎么着也得等到春节后了。”挂掉电话,我就开始思索一个问题,这个金融危机真是如此厉害?这家外包公司是专门针对国内银行业的,至少它不受欧美银行业现状的困扰,怎么也拿金融危机说事儿?要知道现在一些国内企业借金融危机之名行人员改革之实且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不过,拒掉我这样一个外来户也不应该大费周章啊,直截了当说Pass不就结了?对这个问题的纠结及被拒掉的事实使我着实沮丧了一阵子。

  2008年11月15日?星期六?天气:晴转阴

  天底下不会有和你的经验完美匹配的工作

  “再怎么修改简历也改变不了你的人生!”今天室友看见我趴在电脑前修改简历,以一种语重心长的语气伴随着脸上戏谑的表情说了如上的话。虽然我们两个互相逗闷子已经成习惯,但这句话绝对降低我修改简历的效率。简历不修改是不行的,我的电脑里已经有了七八份不同版本的简历且全套中英文。以一份雷打不动的简历去做各大公司的敲门砖肯定是要被拍砖的。看一个公司的招聘信息,首要的就是看那个公司的Job Description或Accountability,然后看要求的Qualification。相差的实在太远了也只好作罢,因为人家问你一些东西你可能根本就不懂。只要和以前的工作经历搭得上边的都不能放弃,使劲把简历中的工作经验往招聘信息的工作描述上靠。对工作我们也要量体裁衣,只不过裁的是我们自己。如果你发了一份PDF格式的简历给猎头,猎头就会感觉你至少在求职上不专业,因为猎头们也是要修改简历来贴近客户的种种要求。因为我们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一个现实:“天底下不会有和你的经验完美匹配的工作”。雇主们也深知:“天底下不会有和我的要求完美匹配的人。”这就像我们在学校中学的谈判课一样,双方各有筹码,就看对方Value不Value了。

  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天气:晴

  “等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要状态

  “他们怎么还不来电话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室友的一声哀嚎,响彻整个寝室及门外方圆三米的地界儿。不用猜,他是在等“米国”那家机械动力公司的电话。我抬起腕子看了看表,下午4∶45分,如果一天之内到了这个时段还没有“买卖”来的话,那就只能等待看明天了。我们已经明显地感到金融危机的寒意,职业发展中心发布的职位数量和质量明显不如上一年,很多大公司不是裁人就是Freeze。

  现在,我们不再希望打来电话的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在看到电话上熟悉的号码或人名时有一种失望的感觉。我们更希望在电话上显示的是一个陌生的上海或外地号码,因为那可能就是“买卖”。每次看到一个陌生的座机号码时,我就十分地激动(陌生的手机号码?对不起,那基本都是响一声的骚扰电话),接电话前我就会清嗓子,然后拿出一种很浑厚的声调:“喂?你好!”。前一秒还在那儿和同学胡侃,后一秒就人模狗样儿地装专业。这样的反差经常让室友捂着嘴在旁边忍俊不止,并在我放下电话后爆发出来,接着就开始互相品评刚才在电话中所用到的各种谈话策略。上课时,手机振动的声音时常响起,然后就看见某个同学行色匆匆兼表情庄重地夺门而出。而教授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已经十二月份了,孩子们的压力大啊。

  等待,一切都与等待有关。发出了简历,你只有等待。面完了第一轮,你也只有等待下一轮的通知。一个招聘流程走完没有四轮也有三轮面试,搞不好还有一整天的测评中心。我们的一位同学,蒙姐。申请美国的一家家族农业产业集团的职位。经历了初面,二面,然后跑到新加坡参加测评中心,然后高管再面时觉得不合适当前职位但人才难得,便又转到了北京中国区总部,又是初面,二面,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和这个公司的人见了11次了才有了初步的结果。

  等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要状态,还要在这种等待中塞进自己忽然而生的各种情绪:失落、抱怨、自信、希冀、烦躁甚至还有幻想,比如拿了Offer去哪Shopping(这类幻想女同学居多)或者在哪里喝个酒(男同学居多)。实在等得烦了,去给用人单位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吧?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那样你就处在下风了,你让那些人力资源经理们看出了你的急切,于是他们就可以趁机坐地砍价,你就被动了。我们学过博弈论,我们学过谈判学,第一个主动出击的不一定就有主动权而且很可能就暴露了自己的底线,那还是不动如山好些。当然了,如果你手里已经拿了一个Offer,那你就可以适度表示一下你的“关切”:“唉呀,咱们这里什么时候有结果?我这儿另外一家公司催得挺紧的呢!”关键是在如此的大经济环境下,达到如此水准的同学能有几何?很多人已经把自己的期望值无奈地调到了先找到一份工作干着的水平了。

  2009年2月3日?星期二?天气:阴

  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面试结果没有知情权?

  拿到Offer的同学越来越多,逆市而上的各大制药公司成为了招聘公司中的最大亮点,招聘的次数多,招聘的人也多。礼莱制药、强生、格兰素·史克、美敦力等公司的胃口都很大且行动迅速。当然也有几个公司办出来的事情让人颇为不齿。一家大型的外资超市,高调地搞了Campus tour以及随后的各轮面试和测评中心,却最终通知我们大家公司今年没有招人的计划了。这一下晃点了我们十几位同学,而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口头约定以后再也不进那家超市买东西来消解他们的愤怒。还有一些公司则更加糟糕,一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在进行了多轮面试后便杳无音信。作为一家大公司,不管面试结果如何给求职者一个信息,这起码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即使人多忙不过来也可以在面试的最后对申请人说“如果一个星期内没有通知你,那你最好再寻找别的机会”诸如此类的话。难道对自己的面试结果我们没有知情权吗?

  但最糟的是我所遭遇的一家印度IT培训公司。在和他们上海的老板谈了半小时以后,我被要求做智商测试、管理风格及性格测试,我的测试结果非常好,因为他们马上确认让我在三天后的晚上和在新德里的高级总裁电话面试。三天后的晚上八点,我静静地等着那个来自另外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话,室友自觉地跑到对面寝室去Socialize。8点钟电话未响,8∶30电话没来,电话在9∶30分的时候终于响起,我运了运气,拿起电话:“喂?”电话里传来一个甜美的女声:“喂,请问Kevin在吗?”我为之气结,这是室友老婆打来的查岗电话!那个在新德里的印度人最后还是爽约了。第二天,我给他们的人事打电话探询究竟,人家只说:“我也不清楚,那就等另外再约时间吧。”从此以后我便和这家公司“恩断义绝”,再无往来,我至今不知那个印度人为何晃点我。

  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天气:晴

  我的神啊!终于定了……

  我们这些正在亲身经历金融风暴洗礼的MBA们,终于在我们穿上硕士服的这一天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天公还是很照顾我们的,前一天还是风雨交加的天气,现在已是阳光灿烂,校园的空气透明且清凉,这似乎又能映照我的心情:两天前,国内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人事经理打电话给我:“老总已经批了。”接完电话,我轻轻地吁了一口气,轻松的感觉从胸中扩散开来。当初最后面试时还和面试的高管有过一定程度上的意见分岐,出来时候都告诉自己没戏了,可是那位高管第二天就签署自己的意见批准通过了,看来找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真是一种缘份。有的公司偏重于以往的经验,有些公司则看重你以后的潜力,公司行业不同、公司文化不同、组织结构不同、时间季节不同、员工认识不同、这些都会成为影响你找工作的各种有利或不利因素,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准备,表现出最好的自我,因为我们不能控制所有的因素。

  “准备!”摄影师爬到高高的梯子上,眼睛贴到照相机的取景窗。我们把自己的硕士帽摘下来,拿在手中:“一、二、三!哈!”我把好不容易和别人换到的大号硕士帽用力抛向空中,灿烂的阳光刺得我眯上了眼睛,这时我看到了父亲在天堂里向我微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7级MBA

  我的MBA求职经验

  ①进公司之前先去洗手间一次,正衣冠,清内存。②防止被问到常识性问题卡壳。③如果面试官喜欢,让他多讲好了。④面试结束必须在当天发封感谢的Email。

  文/金立强

  曾经和朋友闲聊时,被问到:“如果你当初就知道毕业时会遇到金融危机,你还会选择读MBA吗?”一时无从作答,这种问题就象你问别人:“如果你知道股指会从6100跌到1600,你还会选择买股票吗”之类。这世界有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一次“如果”。

  2008年是不太平的一年,太多的事情发生,一件比一件惊人。还来不及从称霸奥运的喜悦中回味过来,我们——2007届MBA的同学们就要毫无准备的面临金融危机的洗礼。“风起于青萍之末”,当张春教授把贝尔斯登的新鲜Case拿到金融分析课上进行分析讨论时,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寒流正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我们开始了求职历程。这个时候我仍然对前景充满着信心,跟同学们开着玩笑说,如果我们都找不到工作,那中国的MBA今年都要面临整体性失业了。玩笑归玩笑,我对求职的准备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早早便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策略的前期准备。

  职业规划&职业策略

  我读中欧之前主要的工作经历Focus在从事物流行业的操作管理。跟很多人一样,选择MBA,是希望借这个平台完成职业的转换,我一直对销售或者叫Business Development 比较感兴趣,我的第一目标是转到这类岗位上去。于是在职业策略方面,我仔细观察和分析了其他同学的招数。

  第一种叫“面霸王”

  不管什么公司,不管什么岗位,都会递交简历。所以我们会看到某“童鞋”成天衣着光鲜,忙于各类面试。有时还会来个“霸王面”,即使没有接到面试通知,也会不请自去的跟面试官来个不期而遇。我听说2006届有这么个哥们,投了500份简历,获得了50个面试机会,最终收获了一个满意的Offer,还算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二种叫“非君不嫁”

  某些“童鞋”,求职目标非常明确,确定在某个行业或某些公司,比如顶级咨询公司。只有这些公司的Opening才会打动他们的芳心。所以一门心思“他的眼里只有它”。

  第三种叫“关系网络型”

  这类人对普通的招聘兴趣不大,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以前或在校期间拓展的网络进行机会的挖掘,神出鬼没,首尾难现。运筹千里,决胜帷幄。

  根据自己的情况,好像哪种都靠的上,但哪种都不真正适合我。我没有精力和实力去全面撒网,目标行业也不十分明确,也谈不上有关系网络。怎么办呢,后来我定了个一般原则,即:换岗位不换行业,换行业不换岗位。这样可以在日趋严峻的大环境里最大限度的避免工作背景和经验的不利影响。

  如果除了等待还可以做点什么,那就去“准备”吧

  我自己的电脑里还保留一个Control Log,那是我想看看自己在最终搞定工作之前究竟要经过几次/轮面试的记录。现在看这张表,会发现在短暂的2008年9、10月份面试高峰期过后,面试机会和天气同步进入了冬季。从宏观层面上,坏消息一个紧似一个,让人愈发揪心。虽然还未到毕业,但整个大的趋势已经露出端倪,有细心的同学做了一个对比,数据显示我们的就业率和去年同期相比连一半都不到。偶尔又听到某同学拿到Offer的消息,会让我们的神经更加敏感。有人在MSN上发出感叹:在今年的形势下,MBA毕业生,不仅转行已无可能,连老本行都可能回不去了。

  在这样的环境和形势,除了耐心和坚持,我们真的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患难之时见真情,同学们在一起互相鼓励,维持乐观的心态,积蓄自己的力量。既然没有面试,就自娱自乐,饭局、牌局渐渐多了起来,还相继成立民间娱乐公司和传播公司。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经济危机下,娱乐行业反而会加速发展这一论断。

  耐心和坚持最终会有回报,在今年1月份,朋友介绍了一个猎头顾问给我。这个顾问是我求职以来遇到的最专业的一位,反应神速,沟通和推动能力超强,经验极其丰富。在她的主导下,虽然时值春节,我还是在短短3周内,完成了Line Manager、HR和GM的3轮面试。整个过程非常顺畅,反馈和信息沟通亦非常有效。最终,在2月底正式毕业前的前一周,我拿到了一家物流公司的BD职位。

  回顾整个求职过程,觉得目标明确,全力以赴和良好心态是我最终顺利拿到Offer的根本原因。所有磕绊、挫折反而赋予我更多的经验和信心。运气和机遇真的是为有准备的人出现的。

  说完了。

  MBA面试的经验和技巧

  有了上述准备,我也开始自信满满地投出了一份份简历,慢慢也有了一些面试的通知。在这些面试中积累经验,也验证一些理论的技巧。有几点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列出供参考:

  1、面试前的准备,如果你对这家公司了解不多,最好多做些功课,防止被问到常识性问题卡壳。我在Dow?Chemical面试就被问到,Dow在中国那些地方有工厂,我在准备时看到过,虽然说不完整,但提了两个地方也算蒙混过关了。

  2、面试穿正装,不迟到这些已经被强调很多次了。我加两个细节,一是进公司之前先去洗手间一次,正衣冠,清内存。同时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出这个公司或这个大楼的整体管理水平。二是面试结束时,注意把自己的矿泉水瓶,或水杯带出,丢入垃圾箱,显示面试者的良好素质。以前曾看到,有公司故意扔个扫把或纸团在地上考验面试者,现在估计不大碰到了。

  3、面试过程中切忌答非所问,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不要急于发言,听清问题。如果面试官喜欢,让他多讲好了,自己言多难免有所疏忽,倾听永远是个好习惯。

  4、准备好相关的问题,几乎每个面试结束时,都要被问到有无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好,会大大加分,提问不要太宏观和敏感,最好是和前面的面试过程和应聘的职位紧密相关的。实在想不出,就准备两个保险的。比如:这个职位的KPI考评指标有哪些?这个职位在公司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5、面试结束必须在当天发封感谢的E-mail,?我在面试之前都会主动交换名片,这样就有了面试者的邮箱和联系方式。能做到上述几点,至少能留个比较正面的印象。当然,如果大家都用上这些招数了,那就要想点其他辙了。

  PART II 就业调查

  姓名:当代GATES

  工作几年后去读MBA:9年

  现在找到的工作单位是:偶是自己创业滴!

  岗位:我就是老大

  年薪:哈哈,这个不适用于我了

  毕业院校:2009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学习时间:Full Time(全日制)

  姓名:指北针

  工作几年后去读MBA:4年

  现在找到的工作单位是:保时捷

  岗位:行政采购

  年薪:20万~25万人民币

  毕业院校:2009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学习时间:Full Time(全日制)

  姓名:OB的小抄

  工作几年后去读MBA:9年

  现在找到的工作单位是:美敦力

  岗位:市场营销

  年薪:30万人民币以上

  毕业院校:2009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学习时间:Full Time(全日制)

  姓名:都说不说了

  工作几年后去读MBA:5年

  现在找到的工作单位是:苏州创业投资集团

  岗位:投资顾问

  薪酬比入学前:增幅50%~100%(原薪酬区间为8000元~15000元)

  毕业院校:2009年毕业于长江商学院

  学习时间:Full Time(全日制)

  姓名:Blue

  工作几年后去读MBA:4年

  现在找到的工作单位是:尚未找到

  薪酬比入学前增幅:未知

  毕业院校:Stanford University

  学习时间:Full Time(全日制)

  姓名:F翅膀

  工作几年后去读MBA:5年

  现在找到的工作单位是:杰威品牌营销顾问公司

  岗位:咨询策划

  薪酬比入学前:微增幅(原薪酬区间为5000元~8000元)

  毕业院校:200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习时间:Full Time(全日制)

  姓名:Dodo

  工作几年后去读MBA:4年

  现在找到的工作单位是:强生公司

  岗位:产品经理

  薪酬比入学前:增幅220%

  毕业院校:Duke University(Fuqua)

  学习时间:Full Time(全日制)

  姓名:Jam

  工作几年后去读MBA:3年

  现在找到的工作单位是:BCG

  岗位:咨询顾问

  薪酬比入学前:增幅360%

  毕业院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harton)

  学习时间:Full Time(全日制)

  姓名:企鹅鹅鹅鹅

  工作几年后去读MBA:10年

  现在找到的工作单位是:安邦保险

  岗位:独立事业部负责人

  薪酬比入学前:增幅30%(原薪酬区间为8000元~15000元)

  毕业院校:2009年毕业于长江商学院

  学习时间:Full Time(全日制)

  (此处出现的就业信息,除姓名外皆为2009MBA毕业生真实信息。)

  数据收集/李楠 王倩 万蕊 石丹

  2009中国MBA就业现状

  《职场》杂志针对中欧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3所院校的2007级“全日制”MBA进行了定点问卷发放,试图了解2009年中国一流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文/王舒婧 定点商学院数据收集/李楠 暴剑光 王舒婧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55%的人入学前薪酬在8000元~15000元区间;

  36%的人期待薪酬在10万~20万元;

  36%的人期待薪酬在20万~30万元;

  36%的人实际薪酬与入学前相比反而下降了;

  27%的人实际薪酬与入学前相比几乎没有增长;

  18%的人目前还未找到工作;

  9%的人选择毕业后自己创业;

  36%的人打算“宁缺毋滥,等待下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

  概况:北大今年毕业的MBA从受访者的情况来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中有36%的人目前薪酬与入学前相比反而呈现一个下降趋势,36%的人薪酬与此前相比几乎没有增长,也就是说,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薪酬维持在8000元~15000元这个幅度——也许是因为入学时薪酬普遍比较高的原因?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人有比较好的薪酬增幅,有20%的受访者薪水与入学时相比出现了50%~300%的增幅。

  尽管北大MBA投出简历的数目很不平均,从10份左右到超过100份乃至“数不清”都有,但是获得面试机会的数字比较趋同,有50%的受访者得到10~15次的面试机会。他们中60%的人认为今年找工作“有点难”,但还是有36%的受访者打算“宁缺毋滥,等待下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据统计,目前找到工作的北大MBA毕业生以制造业、电子、医药、金融、银行、保险等6个行业居多。(参与调查人数:11人)

  上海交通大学

  42%的人期待薪酬在10万~20万元;

  42%的人期待薪酬在20万~30万元;

  92%的人入学费用为此前积蓄;

  58%的人薪酬与入学前相比有30%~50%的增长;

  42%的人投简历数量在30份以下。

  概况:2009年交通大学全日制MBA毕业生人数总数为14人,参与此次调查人数为12人,占总人数的86%。与中欧同年的MBA毕业生相比,交大毕业生的入学前薪酬比中欧要略低,受访者中有50%的人在入学前薪酬为5000元~8000元的期间,不过他们毕业后薪酬的增长率相对来说比较高,58%的人增长率达到30%~50%的范围。交大学生投出简历的份数普遍在30份以下,受访者中有58%的人获得的面试机会为5~10次,投简历的数量与中欧的学生相比略少。此外,其“投简历与获得面试机会的比例”与2009年整个MBA就业行情的数字基本一致。(参与调查总人数:12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59%的人期望薪酬在30万~50万元;

  55%的人工作5年以上考的MBA;

  55%的入学前薪酬在8000元~15000元区间;

  38%的人认为今年找工作“很难”;

  17%的人实际薪酬与入学前相比有50%~100%的增长;

  17%的人实际薪酬与入学前相比“几乎没有增长”;

  17%的受访者目前还未就业;

  55%的人认为要“先工作,再寻找其他机会”;

  52%的人认为“今年找工作理想企业和理想岗位比往年少”。

  概况:从参与调查的MBA的情况来看,中欧商学院的学生普遍在入学前的工资就比较高,31%的受访者在入学前的薪酬已达到15000元以上,55%的受访者薪酬则在8000元到15000元这个区间,仅有3%(1人)的受访者入学前薪酬在3000元以下,因此他们中72%的人都选择了用积蓄来交学费。

  中欧MBA毕业生对自己的期待薪酬有59%的人都选择了30万~50万这个区间,与今年普遍MBA毕业生的期待薪酬相比高出20万。应该说从整体薪酬与此前相比的增幅来看,2009年中欧的MBA拿到手的薪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们中有17%的人薪酬去入学前相比增长50%~100%;14%的人增长30%到50%;甚至有7%的人出现了300%以上的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有17%的人的薪酬几乎没有增长。

  他们当中,有28%的受访者投出的简历自己都“数不清”;有31%的人获得了10~15次的面试机会;38%的人拿到第一个Offer所用的时间是3到6个月。(参与调查总人数:29人)

  《2009中国MBA就业调查报告》

  2009年3月,印度有12万MBA毕业生涌向求职市场,不过他们中大多数对薪金期望闭口不谈。印度一些专家预测,MBA将会成为继IT业后印度第二大惨淡“职业”,甚至印度外贸研究所安置顾问Munish Bhargava表示,“目前印度多数MBA毕业生认为他们反倒不如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好找工作。”——作为和中国“龙象之争”的“象”的印度是这样一番景象,不知中国2009应届MBA就业是怎样的状况?《职场》杂志做了相关调查,共有923名应届MBA参与了此次调研,他们中有28%的人参加工作已经5年以上,73%的人花的是自己的积蓄来念MBA。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调查的MBA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帮助不满意。

  文/王舒婧 网络调查平台/新浪教育频道 漫画/武蕾蕾

  四成MBA期待薪酬“只求保住昔日薪情”

  调查显示,43%的2009年MBA毕业生对自己的期待薪酬在10万~20万人民币这个区间,30%的MBA则选择了20万~30万人民币这个范围,而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期待薪酬超过30万。

  该结果不难发现2009年应届MBA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预期显得比较“务实”——因为早在2005年长江商学院的就业报告就显示其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22.7万元,增幅为2004年的135%;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5年就业报告则显示:“111名MBA2003级的学员中,96%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三个月内找到工作,年收入平均值25.6406万元。”最为惊人的是,前程无忧薪酬调查部2008年曾发布过一份调查,称“MBA平均年薪在101.2万元前后,与去年相比增长了12%”。

  《职场》杂志经过客观调查认为“2008年中国MBA年薪过百万”的说法有不实嫌疑。《福布斯》中文版曾针对全国45所在2001年有毕业生的商学院进行了调查,得到“2001年全日制MBA毕业生平均年薪13.7万元”,还有几个数字则来自中华英才网的调查,“2005年中国MBA学员平均年薪为10.8万元,2006年为10.2万元,2007上半年情况则是平均薪酬为16.6万元。”

  从这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基本上MBA的平均薪酬游走在10万到20万之间,且除了2007年上半年以外,跟此前年份相比反而有不同程度的“跌幅”。这从一方面可以看出这几年MBA就业初期的薪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趋于理性,浮动范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另外也许因为经济危机的缘故,MBA不再谋求自己的薪酬涨幅要“与前一年相比增长多少个百分比”。从调查结果来看,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需要达到之前水平就符合预期了。

  MBA毕业后你对自己的期待薪酬是多少?(单位:人民币)

  43% 年薪10万~20万

  29% 年薪20万~30万

  15% 年薪30万~50万

  7% 年薪50万~100万

  6% 年薪100万以上

  四成MBA求职不易因为“理想企业和理想岗位比往年少”

  在此次接受调查的MBA毕业生中,有74%的人认为今年找工作“难”,其中25%的MBA认为其程度是“很难”及“非常难”。而受访者中有41%认为这个“难”里面最“不易”的是“理想企业和岗位比往年少”,中欧2009年的一位毕业生表示,“在最终确定自己的工作意向前已经拿到了7个Offer,但不是企业规模太小就是岗位不太合适,再不然就是薪酬太低,总之与去年自己学院毕业的师哥师姐相比有不小的落差。”除了理想企业和岗位比往年少外,还有38%的受访者认为“薪酬福利职位达不到往年标准”,32%的人认为“同一岗位竞争对手太多”。

  你觉得今年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怎样?

  49% 有点难

  18% 不难

  15% 很难

  10% 非常难

  8% 容易

  如果觉得不容易,你觉得今年找工作难再什么方面?(多选)

  41% 理想企业和理想岗位比往年少

  38% 薪酬福利职位达不到往年标准

  32% 同一岗位竞争对手太多

  26% 企业提供面试的机会比往年少

  近四成MBA薪酬与入学前相比几乎没有增长

  一个值得重视的结果是,有37%的应届MBA毕业生现在拿到的薪酬“与入学前相比几乎没有增长”,其中甚至有8%的人拿到的薪酬与之前相比“反而下降了”。此外,37%的MBA薪酬与此前相比有50%以内的增长。这与2005年智联招聘对此的调查数据“根据对国内主要商学院的调查综合分析,MBA毕业后的薪酬与就读前相比,平均增幅达50%以上。”相比,2009年的MBA薪酬有非常明显的“缩水”迹象。

  根据调查的另一个数据来看,MBA毕业生入读前的薪酬51%的人在5000元以下,21%的人在5000元~8000元的范围,那么也就是说有37%的毕业生薪酬幅度维持“原判”,而有37%的人薪酬“封顶”范围区间在7500元~12000元之间。

  而因为经济危机,很多工作人选择了读MBA的方式充电,有媒体发布数据“2009年全国MBA报考人数约有超过20%的增长,而个别学校更是翻番。与招生火爆对应,各高校的MBA学费也有不小的涨幅,最高的涨了12万元。”而现在很多商学院的学费动辄就在10万以上,这不由地让人担心:以前商学院所标榜的“两年学费一年打平”对今年的MBA就业行情来看要如何实现?

  你现在的薪酬与此前相比的变化是多少?

  29% 几乎没有增长

  23% 增长5%~30%

  14% 增长30%~50%

  9% 增长100%~300%

  9% 增长50%~100%

  8% 增长300%以上

  8% 反而下降了

  2009年MBA毕业生就业心态呈两极分化

  今年的MBA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到一个月就拿到第一个Offer的人占调查总数的28%,与此相对的是有20%的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拿到Offer”,也许光看这两个差距比较接近的数据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到MBA的就业心理走向。

  数据显示,36%的MBA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是“顺其自然,按自己的原计划去找工作”,而此外34%的MBA的心态则相反,他们的想法是“就业行情不好,必须降低各方面的就业期望,赶紧找到一份工作”。如果眼下他们手中只握着不太符合期望值的Offer,33%的人会选择“宁缺毋滥,等待下一次机会”,52%的人则选择“先去工作,再寻找其他机会”。

  这三组调查数据足以看出今年MBA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市场即便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波及也会在很快的时间内出现回暖,所以不要太屈就,可以慢慢找,前方总会有好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觉得不是挑三拣四的时机,先保住一个就业位置比什么都强,危机一来“疯满楼”,赶紧降低各方面期望和要求,找到“驴”之后再找“马”吧

  从找工作开始,你多久拿到了第一个Offer?

  28% 不到一个月

  22% 1~2个月

  20% 目前还没拿到

  14% 2~3个月

  9% 3~6个月

  7% 半年以上

  你今年的就业心态是?

  36% 顺其自然,按自己的原计划去找工作

  34% 就业行情不好,必须降低各方面的就业期望,赶紧找到一份工作

  18% MBA还是挺好找工作的,要好好选择

  12% 不着急找工作,我相信经济危机很快会过去,高素质人才的市场马上会紧俏起来

  七成MBA获得面试机会的次数至少为其投出简历份数的六分之一

  调查显示,50%的应届MBA毕业生在求职期间总共投出的简历数量不到10份,还有24%的MBA投出的简历数量在30份以下。拿这个数据和另外一个数据“58%的受访者获得了5次以下的面试机会”相比较可以发现,基本上MBA投出的简历“命中率”较高,74%的受访者可以得到的面试机会至少占投出简历分数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超过7成的MBA每投出6份简历,便会获得其中一家公司的面试机会。

  当然,调查还显示有10%的MBA投了“数不清”的简历,同时,同样有10%的受访者获得“15次以上”的面试机会。这很符合今年一部分MBA找工作的心态,在《职场》的调查访问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MBA选择“针对性、广撒网”两种方法整合求职的方式来找工作,即以自己希望的目标岗位和职位为圆心,放宽企业行业的选择半径来求职。同时手里有4到7个Offer还在疯狂找工作的MBA还有很多,因为他们拿到手的Offer“有数量少质量”——这也符合我们此次调查发现的结果。

  你今年投出了多少份简历?

  50% 10份以下

  24% 30份以下

  10% 数不清

  9% 50份以下

  7% 100份以下

  你在MBA毕业后,求职期间总共得到了多少次面试机会?

  31% 3~5次

  27% 1~3次

  26% 5~10次

  10% 15次以上

  6% 10~15次

  2009国外商学院MBA就业现状

  尽管2009失业率在美国达到了15年来的最高点,数据显示在职的美国人也并没有减少跳槽的活动。这无形中更增加了本年MBA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文/姚嘉 王倩

  尽管美国Top20的MBA们经历些周折还是可以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但2009年国外MBA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存在不小比例的毕业生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GMAC(美国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对2009年MBA的就业情况做了一份调查。在询问了5218位2009年MBA毕业生后,GMAC对收集的数据做出了相对客观的分析,同时也对比了2007年、2008年的就业数据。

  2009年度的经济形势确实不容乐观,MBA毕业生不论是两年制、一年制全职或是兼职的以及EMBA毕业生都开足了马力厮杀于“找工作”的沙场。

  3月份的《HR Magazine》评论道:尽管2009失业率在美国达到了15年来的最高点,数据显示在职的美国人也并没有减少跳槽的活动。这无形中更增加了本年MBA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在过去的三年中,两年制全职MBA毕业生和EMBA毕业生仍然积极寻找工作,这一点倒是一成未变。其他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较往年也算保持得不错,没什么太大起伏。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制MBA毕业生在就业战中较2008年表现出了低迷的士气,这一点也许是一年制MBA没有机会实习带来的弊端(实习机会是国外MBA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在职MBA的毕业生也不再像2007年和2008年一样是各大猎头公司的宠儿和摇钱树。

  2009年,MBA总体就业形势走低

  在这样的就业大环境下,81%的一年制和79%的兼职MBA毕业生并没有大胆地寻找新工作,而是更保守地选择留在了原雇佣单位,或者有胆识者选择了成立自己的公司。剩余的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推迟找工作甚至推迟毕业(这一点在持有F1签证的毕业生中出现的不少),而这部分毕业生中51%计划邻近毕业时再做找工作的尝试,11%根据原单位合同回到原工作岗位,8%仍然坚守在之前的实习单位。“表一”清晰地显示出了全职、兼职MBA和其他专业硕士在过去3年中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变化,让人庆幸的是至少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年制和一年制全职MBA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是显示了大大的优势,这确实多少维护了MBA的面子。当然宏观的看,2009年的就业形势总体还是走低的,这个大趋势还是注定的了。

  MBA就业,“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MBA专业是乐于强调在读学生的多元化的,所以在不论北美,欧洲还是亚洲的商学院中一半数量的学生都是国际学生。不幸的是MBA的就业好像不太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原则——在欧洲,本土MBA的就业率为53%,高于外来户7个百分点;在加拿大则高于“外来的和尚”5个百分点。数据明显地告诉我们在就业问题上本土的学生还是更有优势,好在这种“歧视”表现的并不剧烈,几大洲的MBA的本土和国际学生的就业状况差别甚小。

  金融行业仍是MBA的从业重点

  MBA毕业生的两大就业领域一个是咨询行业,一个是金融行业。实际上往往也只有这两个行业的收入才能让通过担保贷款读书的穷学生们还得起高额的学费贷款,也同时也才配得上MBA这个职场金字招牌。所以在表三中能明显的看到金融财务行业和咨询行业的从业人数还是一如既往的多。并且具有MBA学历的毕业生也要比其他专业的硕士在竞争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有一定优势。不过对于2009年惨淡的金融市场和咨询市场,他们确实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于是以往不太被MBA毕业生瞧得上的产品/服务业也成了大家的另一个青睐的领域。这个选择多少还是无奈之举吧,大家都紧衣缩食的时候有口饭吃就还是不挑剔了,留得青山在,待到春暖花开时。

  6大行业2009薪资标准低于2008

  薪资水平还是评价MBA的最根本标准,从表四可以看到2008其实是一个好收成年。咨询行业2009年的薪酬幅度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8个百分点;会计、金融的薪酬幅度则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要数制造业,高达14个百分点。2008年的“丰饶”可能得益于严重的金融危机直到2008年下半年才全面爆发,而2008年的毕业生们早在2007年底、2008年初就基本都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合同,有人可能早已拿着signing bonus(签约奖金)连睡觉都会笑了,相比2009的毕业生还在为获得一个offer努力投简历,准备面试确实幸福太多了。

  (穆蕊对本文采访亦有贡献)

  PART III 就职个案

  北大商学院2007级MBA

  北荣,那些“失败面试”教我的事

  北荣说自己的求职经历看起来更像一个可供别人引以为戒的“失败案例”,因为他被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数一数二的基金公司以及我国第一家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给拒掉了。然后,因为不太喜欢那家公司的工作氛围,他主动拒掉了某家基金公司一个年薪20万人民币的Offer!对于今年惨淡的MBA薪酬行情来说,此举实在有些冒险。不过,你千万别以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文/王梓

  从2008年11月开始到现在,北荣前后投了50来份简历,这里面包含了“针对不同企业精心准备的”和“随便拿个标准模版去投”的数字。得到了大约15次面试机会,他说这个数字只包含他认真准备过面试的企业,“另外还有些随便投的企业让我去面试,有的去了,有的没去。”

  也许和他的校友相比,北荣的面试经历并不算多,一位提前他一年入学的师哥因为在第二年的下学期去了国外做交换生,所以延迟毕业,也就是和北荣同年毕业。这位师哥“前前后后大约投出了200份简历,获得的面试机会‘不计其数’,现在手上已经握着七八个Offer,仍然还在疯狂面试,有的时候一天三场”。“都有那么多Offer了干吗还要面下去啊?”我不解。北荣说,“企业有规定拿着Offer的人不许去面试吗?有人不允许你寻找更好的机会吗?既然企业没有把大门为你关上,你为什么要把大门为自己关上呢?”好吧,我明白,这是2009年绝大多数应届MBA的就业心态。

  “我适合单挑,不适合群殴”

  “MBA面试不适合群殴。”这是北荣“血”的教训之一。某著名基金公司给了北荣面试的机会,他和十几个本科生、研究生一起群面,“总共也就面了40分钟,做了一大圈人,每个人轮不上几句话,我不是很适应这样的面试方式,谈不透。”北荣说。记得当时HR问的问题是,“‘对王石在地震中发表的言论’大家是什么看法”,北荣甚至不记得自己的回答是什么,“我好像是说就个人言论来说,怎么说尚且无所谓,但是当你这个个体代表的是一个公司的形象时,也许他的言论从商业上来讲的确有些不妥的地方。”

  后来北荣总结经验,发现自己只要“跳过HR直接面用人部门的领导或者企业负责人,就更有机会,而且适合一对一‘单挑’”,“HR面试更多的是看基本素质和‘关键词’,提供给用人部门的备选人才一定是符合某些岗位要求的关健词,比如是不是金融本科毕业,是不是特定范围的学校毕业,是否在相关的行业有实习经历,有没有国外交换生的经验等。如果缺少当中一个关键词,为了保险起见,HR可能就会把你Pass掉,这是人力资源部的做法,因为这是发生招聘错误的可能性最小的方式。但作为面试者,可能会因为缺少某一个‘关键词’而丧失机会,好在北大有这样的优势,有时候你不需要走HR这一关就可以直接面用人部门的领导。”他说。

  北荣认为用人部门的领导更看重“眼缘”,他们不会招一个跟自己不投缘的人,而且心里有谱,知道自己需要一个拥有什么样气质和素质的人,“他很可能在看你的第一眼就已经确定你是不是拥有这些特质。”到了企业高层那里,他看重的是你有没有战略层面的眼光,是否能跟上他的思维。“高层通常会认为你能到他那里面试时,基本面不会有问题,所以要考虑的是你的眼界、忠诚度和做事情的魄力,要能理解并执行他说的东西。”

  “一定要经历几次有分量的面试”

  北荣记得自己去面试国内最大的投资银行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惨淡的2008年11月,整个市场非常暗淡,行业内一片萧瑟。他投了“销售交易部”的职位,面试时HR明确告诉他北京没有位置,即使有位置也是在上海。他表示自己愿意去上海,而且整个面试过程北荣做了精心的准备,和所有面试官都聊得很好。但是,和北荣一起面试的同组人中有一个面试者就是从这家银行出来的,他本身就有这家公司该岗位的工作经验,然后去美国念了MBA之后又回来,很显然他对这家企业来说比北荣更合适,最后这个人拿到了二面的机会。

  “企业选人不光看你面试的过程或者硬件背景,这不是你进行了一次优秀的面试就能改变的,企业一定会选对它来说‘合适的那个’而不是‘优秀的那个’,在这场面试中,我被竞争对手Pass掉很正常。”他说。但这不意味着“优秀的表现”不重要,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你唯一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我的经验是,要想拿到好的Offer,一定要经历几次像这样的有分量的面试。”

  “我说的‘分量’是指,这是一家有分量的公司,是一个你看中的岗位。那么首先要根据它的要求把简历进行调整,然后把自己中英文的陈述做几次预演,考虑一下对于这个岗位不同的面试官(HR、直属领导、高层)可能会问的问题有哪些,一一细化。同时去做这家企业的背景调查——比如我去一家国内民营上市公司面试,除了了解它的创始人、所属行业的特性这些基本信息外,我会把它上年的年报下载下来,扎扎实实地读一遍,找出它的发展重点、今后的发展计划可能是什么走向。但和我一起面试的另一位面试者只是在网上随便查了一下企业信息,结果深圳也有一家名字很像的企业,但不是这家,他把两家企业搞错了,结果自然被Pass——有自己看中的公司和职位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功课,经历了面试实战,或者成功或者失败,这才叫一次有分量的面试。一个MBA求职,如果能针对不同企业准备过几份像样的简历,有过几次有分量的面试,那自己的求职成功率会越来越高,而且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的目标也会越来越清晰。”

  “让面试官说High了,你就成功了”

  我们通常会以为面试时是多要在面试官面前展示自己,自己要多说多表达,让面试官掌握更多的信息,这样有利于我们面试成功。但北荣根据他的面试“失败”经历发现了新的经验,“要让面试官说High”。

  他现在拿到的Offer来自一家国内一流的信托公司,岗位是“分析与产品研发”,这是他最理想的预期,他两年前念MBA时给自己定的理想状况是毕业是能拿到年薪16万以上的薪酬,然后可以进入金融行业做研发,这些他都得到了。

  而他之所以可以成功,也许最大的原因在于找到了面试官的“重点”,“当时有两个人面试我,一个是HR,另一个HR没介绍,但是我发现在面试过程中这个人可以随意打断HR的话,并且可以随意谈论这个企业是什么样,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我当时做出一个判断,他可能是更有发言权的人,所以我立马把重点转移,跟他交谈,同时少聊自己的基本信息,而是转而谈论我了解的这个企业的一些情况,激发他谈论企业的欲望——事实上我赌对了,后来我知道这个人就是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兼总经理。”

  “我让面试官说得比我多的方式是表现出你对这家企业的‘专业的了解’,比如我说‘从去年年报中看到了1234,那么不知道企业在今年的发展计划是不是要做1234方面的偏移和调整?’或者,我会在对方谈论他们的发展计划时说,我从其官网上发布的信息了解到好像人数和规模与您现在说得有些微的不同,这是因为发展战略有了变化吗?”

  “对方就会很愿意告诉你这是因为今年做了哪些调整,调整后的目标是什么,等等。你就能把话说到主流上,并且让对方说得比你多了。这种情况下对方说得越多,你的主动权越大。”

  长江商学院2007级MBA

  Jeff &Gary

  求职秘诀在于“如何确定就业目标”

  Gary和Jeff在长江商学院2007级MBA中可算是名人。他们在这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大潮中是头两个拿到Offer的幸运儿——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们在投递简历的时候几乎是一投即中,三份以下搞定,而且不论是公司、待遇还是职位,都符合预期。与现在还在为找工作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毕业生相比,他们的日子就要轻松多了。

  文/万蕊

  如果仅仅是早在去年8月就第一个拿到Offer,还不算羡煞旁人。最牛的是,Gary在就读MBA之前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也就是说,他打破了一般商学院常规的三年工作经验才可以申请MBA的规矩,可以说是被长江商学院破格录取的。照这么计算,Gary从MBA毕业的年纪就比周围同学小,在年龄上有优势。Gary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毕业以后就到了一家国际招标公司,后来当上了项目经理,做了一些与咨询相关的工作。“所以我在读MBA之前目标就很明确,我对咨询领域有兴趣,又有经验,我希望毕业以后能够进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进入长江前的面试,他也用自己的工作性质说服了招生的老师。“我觉得我的工作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两年的经验接触到很多知识,顶很多人五年在同一个领域的经验。”于是,他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只有两年工作经验就成功申请到长江MBA的人。Jeff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他的MBA就读路线和大多数人差不多。

  Jeff的秘诀:转岗不转行

  说到自己很快找到工作的秘诀,Gary和Jeff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目标。

  “我们两个准备比较充分吧,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然后入校之后就一直在往这方面做准备。”Jeff说。在国内,不少人读MBA都是为了转行,尤其是实现从技术向管理转型,因此MBA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好的跳板。“应该说,大部分人的最初目标都是向咨询和金融行业转型,想做VC或者PE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由于对这些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人在MBA学习期间又会受到别的行业的诱惑,在职业选择上犹豫不决,今天想做金融,明天想做咨询,后天又觉得还是回企业比较好。因此不论在学习、实践还是找工作上,都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由于之前在汽车行业有过两年工作经验,Jeff起初并未打算毕业后完全脱离自己熟悉的这个领域。“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也以品牌为导向,因此我选择最多的课程基本上集中在市场、战略,还有财务等方面。”为了不在学习中脱离汽车行业的实践,Jeff与原来汽车行业的同事及朋友的沟通从来没有断过。“我经常会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公司策略,包括会去问每个月中国的汽车销量、每个品牌的情况等等。”

  平时的积累在一次拓展训练上得到了回报。Jeff的背景、对行业的关注以及思维方式给几位EMBA班的同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天Jeff接到了其中一位VC行业EMBA学生的电话,问他课余有没有兴趣参与一个汽车售后市场的投资项目,Jeff去了。业务拓展是他为自己设计的就业目标,涉及到战略、市场、渠道、营销、财务等等各方面。这次机会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与VC所需技能之间的密切关系,把VC作为汽车产业业务拓展之外的另一个职业目标,最终他如愿以偿进入了VC行业。

  Gary的秘诀:知彼要先知己

  Gary到长江商学院的第二年,就作为交换学生去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在那里,他有机会参加了很多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的招聘。“那时候麦肯锡、波士顿都有到达顿来招人。”虽然只是交换学生,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Gary还是决定小试身手。他向这些咨询业的领头羊们投递了简历,并获得了几次面试的机会。“美国的面试方式跟中国还是不太一样。”Gary说,“在国内,通常都是一轮笔试、几轮面试,然后就发Offer或者拒信了。但在美国,公司通常都会事先安排一些酒会和Free Talk,让你跟公司的人先聊聊,你可以了解公司的文化,公司也可以了解你的情况,看双方是否都适合,适合的话,先在学校里做Pre-Interview,然后再进行正式的面试。”

  这段经历不仅让Gary了解了国际顶尖咨询公司的工作情况,也让他坚定了要在咨询行业发展的决心,他甚至开始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外部咨询还是内部咨询。“外部咨询的压力非常大,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而内部咨询通常都是跟着公司的业务流程走,压力比较小,对于全面转型到咨询行业的我来说,有个调整的过程,比较适合我。”当时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爆发,直到有一次在飞往华盛顿的途中听到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息,才让Gary意识到经济的冬天来临了。“那就更坚定了我选择内部咨询的决心,因为外部咨询公司的业务一定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到很大冲击。”加之后来的招聘流程与回国时间冲突,Gary毅然选择了回国接受西门子咨询的Offer。而确实也在去年10月以后,MBA求职也开始进入了冰霜期。Gary先走一步,躲开了风险。

  经验分享

  Gary:

  MBA学生在就读前的工作经历比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表现同样能引起面试官的重视。大部分读MBA的学生多少都会转行或者转型,那么之前做的工作是否能跟转行后的工作找到契合点就非常重要,也是面试官会重点考察的部分。另外,让面试官知道你在校期间为转型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在面试中比较能加分。

  Jeff:

  其实工作好不好找,不仅跟外部环境及自身素质有关,跟人们对MBA的认识也有关。很多人指望依靠MBA乌鸦变凤凰,这怎么可能呢?管理本身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需要跟不同的人不断地交流,而不是只凭着好的英语成绩或者数学成绩就可以顺利转型。首先要成为一个Leader,做过实际的管理工作,再申请MBA,并且在读书期间多参与实践、多与学长和企业交流和学习,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找工作时背景才够硬。

  总之,我们不提倡选择行业时朝三暮四,却同样也不建议大家在一棵树上吊死。事实是,也有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确定了某一个行业和目标,然后即便是经济危机到来、该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也坚决不转行,最后错过了很多交叉行业的绝好机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7级MBA

  李彦枢,求职不如创业

  李彦枢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玩命地实习、工作,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大学毕业后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工作3年才可以得到进入MBA课堂的资格。虽然经济不景气,可他只投了不到10份简历,就收到三份Offer,了不起的成功率。但他没有动心,因为他一直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创业!

  文/何云翥 摄影/李伟

  “我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李彦枢说。他生在台湾,长在新加坡,讲着一口绝对标准的普通话,说话的声音低调沉稳,但句句之间透出自信。

  “服了三年军役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拿硕士,而且一定要读MBA。”谈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李彦枢笑了,“其实,我在上大学之前的学习成绩很平常,直到上了大学,或许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兴趣点,成绩非常好。”因为成绩好,李彦枢在大学期间不仅修了双学位,而且还利用一切课外时间到公司实习。“我知道,要读MBA,必须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才够资格。但我期望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够直接读MBA,于是,我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实习。”在台湾,李彦枢选择了广告公司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我学习的专业是广告,在学校,我参加了拍摄广告的社团,期望了解这些广告是如何拍摄出来的,这是广告公司的下游客户群,而我选择的另一个专业——管理,可以让我了解到广告公司的上游,实习的经历,我有机会把二者串联在一起思考和实践。”凭借一种“玩命”的精神,还在读书的李彦枢,就从一名实习生,破格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而且薪水直线上升。优异的大学成绩和丰富的工作经历,使李彦枢大学毕业不久就通过了中欧的MBA考试和面试。

  目标就是创业

  “当时做这个决定的确很犹豫。选择创业,意味着你将很真实地进入商业环境,和你给别人做事情,或者从课本中学习案例完全不同。”不过,在李彦枢看来,这个风险绝对值得一试,“按照经济学原理,经济危机的时候,恰好是机会成本最低的时代。更何况,我给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快速积累经验,而后创业。”

  自然,和李彦枢有类似想法的绝不是少数。2007级中欧MBA共192名,其中有20个同学曾有创业意向,而目前确定的大约有10位真正创业了,最绝的是两位海外同学,正在进行着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或第三次创业。“与以往比较,我们这届的创业人数史无前例的。也许和经济不景气有关系,但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受到MBA课程的洗脑,在这个环境熏陶下受到的启发和得到的各种帮助,这些是推动大家选择创业的关键因素。”

  面对经济低靡下的就业市场,李彦枢是个“宠儿”,在投出不到10份简历后,竟得到三家的offer,“中奖率还行!”他笑着说,不过,因为创业的决心,最终放弃了几家公司给出的高价码。

  “同学”就是“同伙”

  创业的IDEA或许比较容易想到,但创业时机和愿意一起背水一战的战友却需要随时把握。和李彦枢共同创业的另外两位盟友同为中欧MBA同学,在一次上课的间隙,李彦枢和两个好友谈起了自己想要创业的意愿,并且把自己创业的点子也一并说了出来。没想到两个好友一起叫好!“我们三个人中,要说创业的决心,我的另一位同伴陈柏雨比我的决心还要大。MBA毕业后,他一份简历也没投!受到他的鼓舞,我把自己之前面临选择的犹豫也抛之脑后!”

  好的创业伙伴不仅心有灵犀,更重要的是“互补”。李彦枢笑嘻嘻地说两位好友和自己是绝佳的搭档。具有“洞察”能力的自己选择了CEO的位置,颇有“创新”意识的陈柏雨担任CTO,三人之中的长者王浩威凭借多年的公司运营经验,担任了COO一职。

  “我们三个人的合作在中欧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中欧五花八门的社团里有个“创业家俱乐部”,三位经常一起厮杀篮球场的好朋友,因为共同的兴趣,都选择了这个俱乐部,“当时俱乐部活动很少,我们加入后,发现印有学校logo的纪念品几乎没有,而这个在美国和台湾又恰是最受同学欢迎的。于是,我们商量做了一批T恤、帽子等纪念品,卖得好极了。也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信任和了解。”

  如今,李彦枢和两位同伴创立的www.buzzinate.com网站已正式在上海注册运营了。虽然不知道前方的路途如何变幻,但这个网站至少承载着三个年轻人的梦想,一路向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7级MBA

  陈忠华,我帮同学找工作

  毕业的时候学校给我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和“特别推荐奖”这两个奖,这是我在中欧获得的最大的肯定和收获。

  口述/陈忠华 文/张黎 汤维维 摄影/李伟

  读MBA两年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与原有设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是从经济危机开始的。今年对于MBA来说,跨国公司的机会少了很多,它们中大多数公司都没有招聘计划的。所以今年很多MBA都转向了成长中的国企和民企,有些觉得发展潜力大的职位,甚至宁可妻儿两地,也要去外地工作。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咨询和金融行业,有些非常优秀的同学去年就拿到了这些公司的Offer,但是很快这个就业意向就被迫推迟甚至是取消了,非常可惜。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推荐出来的职位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到了12月份经济危机更是严重影响了就业市场。我2007级的同学Helmut他们组织人自发成立了一个TFT(Task Force Team,全称是Career Development Task Force Team)小组,并且邀请我参加。这个TFT主要想在传统就业渠道外为学生发掘一些新的机会,大家想到我有人力资源背景,懂得这个行业规则而且又有一些个人资源,就期望她为同学们找工作方面尽点力。在2009年1月14日下午,我负责和主办了中欧第一届MBA交流会,当时有20多家国内外著名的猎头公司参加。

  以前的学校招聘会主要是针对学生和雇主公司之间的交流,而我这次是针对学生和猎头公司之间的。我想通过猎头能够给学生发掘出更多的机会,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猎头了解一些除了我熟知的公司之外还有一些非常有潜力的公司,也是工作的目标公司。在这次招聘会的组织工作安排上,我打了一个时间差。学校当时有圣诞节假期,我正好没课,但是国内公司比如猎头公司是没有圣诞节假期的,我就通过自己的资源,并且按照学校的职业发展部给的一个猎头名单以及靠同学的推荐开始分别给这些猎头公司打电话,挨个跟进。让我欣慰的是我跟踪的30多个猎头公司中有超过半数的最后都来参加了我这个招聘会。后来,一位女同学在我组织的招聘会上找到了工作,工作地点在杭州。

  联系这些猎头很费心力。为了邀请他们来参加招聘会,让整个招聘会看起来是正统的、有规模和有“档次”的,我自己设计表格、设计给猎头公司的邀请函,盯着把这些函件准确地发出去,确保他们有正面的反馈。我还和同学一起作为中外学生的代表去重点猎头公司做专访,希望能和他们建立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不仅为了我即将毕业的这一届,还希望将来能继续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我也邀请他们来学校为学生做一些和就业相关的指导讲座。

  在组织了这次交流会后,我就想是否能利用校友资源来协助找工作呢?比如与我同一届的EMBA在上海的有400多人,此前有近十届的EMBA和MBA校友,他们有的自己有公司,有的在企业里面做高管,都有一定的决定权。我想发动这些EMBA和MBA的校友,希望他们在招聘的过程中多考虑一下自己的学弟学妹,而这些校友也都非常支持。从第一届交流会到后来的校友活动,我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渠道,但只可惜时间太短了,否则我可以做一些规模更大的活动,影响力肯定也会更大,效果会更好些。

  交流会后,我自己做了一个同学工作记录的统计表,截至一个星期前,中欧2007届的学生大约70%的同学找到工作了,包括创业的和返回原资助公司的名额。

  我们在这个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家慢慢的形成了一个网络,我们通过邮件传递信息,彼此都在互相帮助,由此形成的友谊更是难得的。我们MBA2007届的学生应该是感情最深的一届,因为我们一起共同度过了最难的时刻——毕业的时候学校给我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和“特别推荐奖”两个奖,这是我在中欧获得的最大的肯定和收获。

  最后我要说,MBA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是认识自己、发掘自己潜力的过程。所以读MBA需要谨慎,而读了之后也不要给自己设置过高的期望,现实中大多数的雇主公司主要看的还是读书以前的经历或者学生本身的素质和潜力。

  PART IV 就业看法

  招?还是不招?

  ——6大名企谈“2009 MBA”招聘

  2009年MBA的就业情况怎么样?听听I.TEL、FESCO、联想、盖洛普、爱立信、新华信正略钧策这些企业怎么说。

  采访撰文/王舒婧

  周磐

  INTEL人力资源专员

  英特尔一年大约会在中国招1000人左右,其中应届毕业生能占到50%~60%,有经验的占到30%或40%;在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中,70%到80%的人来自本科、研究生;20%以上是大中专的技术人员,因为英特尔在中国有工厂;如果说到应届MBA的话,应该也是算在应届生的范畴里——如果按1000人来说,估计2006、2007年的数量在5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财务、销售渠道、市场营销这几个方面。

  我们从2008年12月到现在基本上是没有招聘MBA的,招聘量非常小,这一点同此前比较时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原因当然还是金融危机,MBA的起点比较高,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就会更加慎重,控制的也更严。再加上英特尔的招聘计划会服从政府的一些声音,所以我们目前的招聘重心会放在大学本科、研究生这些应届毕业生身上。

  屠伟

  爱立信中国研发总院人力资源总监

  我们对MBA的招聘需求一直就挺少的,基本上都是个位数。爱立信更愿意招聘研究生、博士。应届MBA如果招聘进来,一半是放在项目经理、销售经理,或者战略、策划这样的岗位上,今年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有招。倒不是因为经济危机之类的原因,我们今年到现在已经Offer了200多个人,招聘量一点都不比去年少,只是我们的中心落在招聘工程师,行政管理类的需求比较少。

  景迎

  新华信正略钧策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公司每年都会做一个MBA和硕士的招聘数据统计,2008年MBA的招聘量大约占到公司总招聘人数的26%,今年的招聘量与去年相比是下滑的,大约占到招聘总人数的15%~16%左右。今年对MBA招聘人数减少,经济危机的原因在其中占得比重不是很大,主要是通过这几年的人才招聘的情况来看,发现研究生虽然在经验方面可能会相对欠缺,但是他们的潜力比较大,上手后接受新东西的速度非常快,一些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比如清华、北航的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是非常缜密的,这一点跟我们的要求非常契合,所以公司招聘研究生的数量开始加大,于是MBA数量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减。

  今年公司招聘MBA的要求与去年相比会更严格一些,原来也许我们要的人才是“合格”就可以,但今年则是必须“优秀”。原来也许应聘者的基本条件满足本科毕业院校的排名在前100名,MBA毕业院校的排名在前50~100名就可以,但现在设置的门槛是本科毕业院校的要求是前50名的学校,MBA则要在前25名的范围内的学校。

  温沁山

  FESCO人力资源部经理

  去年一年没有招应届MBA的情况,没有,我们主要招聘的大多数是本科生,一少部分是研究生,因为我们是一个服务型企业,我们有空缺的岗位多数都是提供服务的操作性岗位多一些,对于管理人员我们多半都是从现有的人员里面做提升,然后送出去参加MBA的学习。从外部招聘MBA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包括过往的几年,这种情况比较少。

  吴涛

  盖洛普首席咨询顾问

  对盖洛普来说,经济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不是太大,我们今年仍然有招聘需求,只是人数方面不会太多——但本来我们招的也不多。从目前的招聘情况来看大约招了4到5个MBA,大部分是国外毕业的背景。今年总的招聘需求是10个人左右,里面国内毕业的MBA的招聘需求不会超过5个。

  涂莹

  联想人力资源部招聘高级经理

  尽管每年我都会拿北大、清华、中欧这些学校的就业手册来看,但这几年联想应该是没有招聘过MBA的应届毕业生。我们招聘的人选之中不排除拥有MBA背景的应聘者,但是联想更注重“经验”,是否和岗位所需人才的特质相契合。联想不会因为应聘者具有MBA的学历就会有所偏重。只能是说,如果你是MBA,那么你的经历对这个岗位是否有什么帮助。

  MBA容易有一个心态方面的问题,会觉得自己在拿到MBA的学位之后就有了更多的优越感——我们不乏遇到来面试的MBA为自己开出了“天价”的薪水,这个要价让人听了就觉得简直没法儿往下再谈。因为我们不会为了你的学历来给你Offer,说句不太好听的,我们对MBA是有些望而却步的。我其实很理解大家希望通过读MBA来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得到一个快速的转型和对于“成功”的实现,但一定要明白,这个改变不是因为你MBA毕业了,通过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

  职业发展中心的“就业看法”

  文/石丹 万蕊 李原

  北航经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牟晖:

  2009年毕业的MBA签约比往年晚了大约3到4个月。一些在常规签约时间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同学,观望情绪重,一直会要等到Deadline才去签约——主要大家关心的主要还是年薪和户口问题,今年因为形式整体不理想,所以一些不能解决户口的工作,有些同学也签了。从同学们去的公司性质来看,去国企、民营企业的多于往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也有增加。

  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过往几年的统计看来,MBA的就业行业和所去公司性质有着如下特点:MBA毕业生从事IT行业的仍然高居不下,达到21%,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占11%,在石油能源领域的占9%,机械制造业占7%,相当比例的学生毕业后还是进入入学前的行业。北航MBA学生毕业后高达30%的选择去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业;20%的选择在民营或者私人控股公司,这和民营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舞台和机遇给中国最新时代的MBA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6%的选择在外商投资企业,这部分的毕业生们向往西式的管理制度,渴望把自己所学习的管理知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外商投资企业这个更复杂,更自由的舞台上进显身手——今年由于外企招聘需求的下降,国企、民营企业更是MBA们的首选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有一些签了外企的同学,到最后也会违约,回流去签航天系统内一些相关公司。可以看到“稳定”和“待遇”的诱惑还是魅力无穷。

  长江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刘卫宇:

  从去年10月开始,经济危机让金融业的招聘职位迅速缩水,连不少雇主都破产倒掉了。但长江商学院2009年应届MBA毕业生仍然有40%的人拿到了金融行业的Offer。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八成的学生找到了工作。虽然年薪的平均数尚未统计出来,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薪资水平基本可以与去年27万的平均水平持平。

  我们通常都让学生一入学就列出一张有5到8个目标公司的名单,然后对这些公司以及所在的行业进行了解、研究和分析。总的说来,MBA学生在毕业后希望进入八个主要领域,包括金融(又含投行、PE和VC)、咨询、市场营销、奢侈品和管理培训生等等。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一些俱乐部,职业发展中心需要做的就是邀请行业内人士前来座谈,或者联系一些业内知名公司,让学生有机会前去参观访问,加深学生和公司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因为我们学生的数目不多,所以我们几乎对每一个人都很了解,这样就可以向公司做重点推荐。

  中欧工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Tracy:

  现在学生的信息和反馈还在收集当中,预计到7月中旬才会系统地发布。如果目前仅通过个别数据和我们的印象,得到的数据未必准确,我们不便透露。但仅从行业就业趋势来看,受今年经济危机影响,金融、银行、财务专业的学生受到冲击较大,而医疗和IT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仍然比较稳定。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特别策划:2009MBA求职急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新闻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