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之路

   日期:2009-07-21     来源:www.manage.org.cn    作者:张望军    浏览:145    评论:0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命题,目前,职业经理人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的最大因素。根据我们多年的管理咨询实践,并结合对大量企业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国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需要以下条件:(见下图—1)

上篇: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宏观基础

  外部的环境因素是在中国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宏观基础,职业经理人制度将使企业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关系、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的决策体制和最大化的利润追索动机。

  一、产权关系——职业化的前提

  企业的活力,归根到底是良好的产权关系的活力。撇开带有特殊性的传统体制背景而把我们的眼光投向体制关系常态,我们就能看到:企业的活力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企业内部自生的。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产权改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产权清晰化

  对资产的所有权或建立在利益制衡基础上的对资产的实际支配权,从根本上形成了所有者和支配者自觉的、充分的责任,也从根本上排除了非所有者和支配者对资产以及相关活动参与,干涉的权利。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必然造成严格的与自觉的从而也是充分的责任。而产权的组织构架,也从根本上规定了财产所有者和支配者履行责任的范围、内容与程序。

  2.产权多元化

  对于成熟的企业,在企业内部进行的调整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高层持股制度,以使创业元老们能顺利地退居二线,如果没有多元化的产权关系,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经营,企业也不可能成功地完成内部系统的重新整合。同时,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本身蕴涵着遴选优秀职业经理人的机制。

  3.产权的流动性

  企业中所有者主要关心的是长期剩余索取权(即长期利润最大化),而无论在国企还是民企,大都存在只转移短期利润索取权,不转移长期剩余索取权,这是造成权利与责任不对等的根源所在。职业经理人只关心短期赢利的最大化,而不关心长期利润和企业资产价值的保全和增值。因此,就客观上要求股权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形成开放式的产权结构,使外部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内部经营。

  应当强调的是,在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时,也应合理利用产权制度的人格化、具体化界定的方式来强化职业化企业家和劳动者履行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目前实践中出现的“增量资产有偿有限量化法”、“虚拟股份法”及“职工持股法”都是这种探索的具体形式。

  二、治理结构——职业化的关键

  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关系究竟怎样?对于企业来说,谁拥有甚么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始终应该是:使企业更有效率和盈利能力,以便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做出贡献”。更何况契约的不完全性,使得产权明晰也不足以构成改善企业绩效的充分条件,组织中的治理方式,即指导和监督机制就更加重要。“因为督导机制比起所有权制度来,能更好地达成共识,创造有效的行为规范。财产权不是仅仅被制度和规章制度所能定义的,它必须在社会规范、习惯和制度之中运作,只有这样财产权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从产权的实际运作和有效实施的意义上来讨论治理结构值得特别强调和重视:

  1.对组织机构的要求

  规范化的企业治理结构必须有一套组织机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但又不局限于组织机构,而且包含着融资结构的选择和安排。企业治理结构本身就是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2.对财务结构的要求

  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组合比例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结构,因此,对企业控制权的控制和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既可以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织系统和活动,也可以通过债务比率来进行,这样一来,债务和资本权益的权衡和选择,也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

  3.对运行机制的要求

  规范化的企业治理不仅是一套静态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而且是一个实际运行以及监督指导的过程。企业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的治理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互动和博弈。因此,企业治理结构的组织机构安排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机构实际上在做甚么,如何做,以及为甚么这样做或那样做,这才是治理结构的本质和要害。在这里,既要注意治理结构在正规的监管层面上如何运作,也要注意其在非正规的层面上(包括传统习俗、商业文化和道德规范)如何发挥作用。

  最后,如何建立和发展职业化的企业治理结构,也与中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如何变化密切相关。真正有效的治理结构应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的产物。

  三、法制环境——职业化的保障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法制经济,它应该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用法律来界定和调整各种关系,靠法律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公司制度作为科学的企业规范形式,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法律来规范,坚持依公司法设立各项工作程序。包括对经理人施行激励措施(年薪制或持股)时,也应采取相应的约束机制,违法的应承担法律和社会的责任,从而从法律上保证和规范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职业经理人市场——职业化的方向

  建立经理人制度的方向是经理人的市场化:选择的市场化,流动的市场化,评价的市场化,收入的市场化,约束的市场化。要真正形成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是制订多少奖励和惩罚措施,也不要寄希望于主管部门,关键是形成一个职业经理人市场,让市场决定职业经理人的价值。

  下篇: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微观基础

  内部的因素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微观基础。西方企业家们所走过的成长之路向我们昭示了职业规范对于“自我选择”和“市场选择”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规范——经理人成长的沃土

  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聘用契约不完善,对于处理侵犯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纠纷、侵吞公司财产等缺乏相应的管理依据,出资人和经理人之间利益关系界定不清,基于规则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当前需要从职业的角度来规范。一套标准的职业规范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职位评价系统

  职位评价系统是界定职业经理人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和职责的集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

  2、绩效评价系统

  绩效评价系统的首要目的是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提高职业经理人的业绩,并能提供一种对组织中人力资源优劣势的剖析以安排人力资源计划。

  3、薪酬管理系统

  薪酬管理系统旨在监督职业经理人是否达到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

  4、职位开放与流动系统

  对职业经理人的规范化管理必须要有配套的管理体系,一个完整的职位晋升制度和基于技能和绩效的优胜劣汰机制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5、员工行为手册

  对于企业来说,职业规范要比遵从制度更加广泛、深远而且严格,基于可操作的职业规范在结构上还需要有一套行为规则和相关领域制度的培训。

  6、监督审议制度

  职业化的企业管理还需要一套对不良行为的汇报调查机制、以及为了确保遵从制度和企业标准所需的审计以及控制制度。

  一套基本行为的典范以及培训项目、年度评议制度不一定能够确保企业目标能够付诸于实际,但它们可以充当催化剂或是支持系统,只有依靠将企业所信奉观念贯彻到其驱动系统中,企业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

  二、职业技能——职业生命的源泉

  企业的职业化管理必须注重经理人的任职资格问题,我们主张从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技能的改进与否以及它与绩效的关系方面入手,并从企业运作的各方面考察其管理技能。我们把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技能归纳为:

  1.专业技能(知识层面)

  职业经理人必须精通一种专业性活动,尤其是涉及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活动。

  2.人际技能(心理层面和品格层面)

  职业经理人作为组织的成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带领手下人员发挥合作精神。

  3.概念技能(能力层面)

  职业经理人要能够认识到组织中各不同职能间的相互依赖性,对企业进行系统的思考。

  此外,深厚的涵养也是必备的技能,也就是经理人用自己的知识、行动和反省与社会配合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平衡的人。

  三、职业意识——基于良知的道德伦理工程

  西方国家漫长的资本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国家与企业、老板与经理人、资方与劳方之间不断谈判与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强有力的契约关系。针对我国企业界目前的状况,只强调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是不够的。

  1.道德意识

  经理人既要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也要有作为一个职业者的职业道德。企业运作所遵循的合作原则需要的是真正的诚实。

  2.创新与冒险意识

  创新与冒险是经理人的核心素质。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老板座右铭是:“历史上充满了不会适应的庞然大物。”

  3.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具备法律意识,是中国经理人面向未来竞争的必备条件之一。

  4.科技意识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也愈来愈依赖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

  5.全球化意识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必须做好准备,首先在意识上就要有全球化意识。

  6.生态意识

  在环保问题上,企业是行动的主体,中国的企业绝不能再走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应当防患于未然。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职业化发展的进程,职业化的特点是将道德伦理看作为经理人事业的推动力量。

  四、职业精神——激励社会的力量

  职业精神是经理人作为个体的人的一种人格化力量,它包含了经理人本人的人生观、信仰和意志力。这里的职业精神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因素:

  1.信用精神

  这一精神实质上与契约精神是一致的。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讲求信用是职业经理人的生命,维护企业与个人的信用是最起码的任职要求。

  2.创新精神

  在职业经理人的眼里,一个投资项目的好坏根本无法用数字来论证,他依靠的是直觉和判断力。但这只是创新精神的来源。真正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一个真正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3.敬业精神

  职业经理人的 “敬业的精神”,源于这些人感到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使命。其实,短期行为是对中国社会的职业精神的最大威胁。

  4.竞争精神

  这是经理人真正的活力所在。竞争法则也许是残酷的,但它对于职业经理人却是最好的,竞争精神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5.民族精神

  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都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职业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这一资源丰富的内涵,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五、“组织契约”——企业职业化经营的内涵

  企业职业化经营的最终结果是要重塑“组织契约”,即员工与企业之间相互的义务与承诺。

  1.组织契约中的正式维度

  正式维度是劳资关系中人们最熟悉的方面。对职业经理人来说,它就是企业文件(如工作说明书、就业合同、绩效协议)中界定的某项工作的基本任务与绩效要求,和预算计划中对财务业绩的期望。作为对承诺完成任务的回报,企业根据职业经理人完成工作的需要,而安排给他一定的权力和资源。然而,一个清楚明确的正式契约,并不能保证职业经理人会满意地做出企业所期望的个人承诺。

  2.组织契约中的心理维度

  组织契约中的心理维度主要指的是雇佣关系中比较隐含方面,它包括相互理解和互惠承诺的成分,这些成分由情感(比如劳资之间的信任和依赖)所引起。尽管它常常没有直接写出来,但心理维度是职业经理人对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达成个人承诺的内在基础。

  3.组织契约中的社会维度

  职业经理人通过组织契约中的社会维度来评估组织文化。当经理人认识和理解了企业的主要目标后,他们把这些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翻译”成对企业实际运作方式的信念。即那些体现在职业开发、晋升、决策、冲突处理、资源分配、风险分担方面的不成文规定。当职业化活动中出现冲突或沟通不畅时,组织契约中的这个维度常常受到最严重的破坏,文化的冲突也是职业经理人离职的主要内在原因。

  (作者李洪涛系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之路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