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中国管理软件一字之差的折磨

   日期:2009-08-06     来源:www.hroot.com    作者:      浏览:140    评论:0    
核心提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管理软件的研发正在经历一字之差的折磨。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管理软件的研发正在经历一字之差的折磨。

  软件行业到底该如何摆脱传统"工艺品"的开发老路,向现代"工业品"的研发模式跨越?

  管理软件厂商为什么经过多年实践,始终未能彻底走出规模效益之路?

  7月2日,记者特邀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西安交大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谢晓先生与每周电脑报常务总编辑王学武先生进行了探讨。

  一字见跨越

  王学武:前不久有媒体评论,"中国IT企业对研发的重要性在意识层面上已经集体觉醒,在结果层面上小有成就,但仍集中在外围与局部,尚缺少真正的核心技术"。就管理软件领域的现状,您是否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谢 晓: 管理软件是一个独特的领域,我国管理软件研发相对发达国家起步晚,市场应用初期,用户基本上是业务基础层面的"手工"到"计算机化"的简单应用,对产品本身的要求并不高。随着国家提出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重要战略,管理软件应用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品本身必须具备高灵活性、适应性、扩展性才能满足客户应用的要求。而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这几点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成熟的市场对软件厂商的产品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这一点是同行共识。

  目前,对国内管理软件厂商,还很难说全面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

  王学武:您认为实现突破的关键在哪里?

  谢 晓:我认为突破的关键首先是要制定清晰的、可持续提升开发能力的研发战略。核心技术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战略是指导,突破的核心是更好地实现软件研发的过程方法、关键技术、管理体系三位一体。

  博通早在2001年就前瞻性地对此进行了反思,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由传统"工艺品"的开发老路向现代"工业品"研发模式跨越的软件研发三维体系理论。从过程方法、实现技术、管理体系三方面比较,传统的"工艺品"式软件研发,被动地体现为从个性到个性,单向的结构化过程与单纯的功能实现,缺少体系化管理。现代"工业品"式软件研发,优势地体现为从个性到共性、从共性应用于个性的持续循环,统一的软件过程方法和基于框架的组件化核心技术,标准化、角色化研发管理体系,以实现软件的规模化效益。

  博通一方面通过引入国际化人才来加快技术转型更新,建立自己的组件化开发平台。在1998年6月通过ISO9001认证的基础上,2002年通过了美国评估师进行的CMM3评估。目前,已在国内同行中领先一步初步形成方法、体系、关键技术三位一体技术能力构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

  王学武:IT产业有两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以市场驱动为特点的竞争模式,今天正转型为依靠核心技术能力提高市场门槛的后台博弈;二是关注客户的价值需求及客户所在领域的竞争特点与发展趋势,正在成为影响IT厂商经营战略的重要管理思想。我很想请您谈谈,博通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先进与适用两条不同技术路线?

  谢 晓:当市场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一个成熟的用户购买新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不是单纯注重这个产品是否体现了最新技术的先进性,而更多的是考虑是否提供了全新的使用价值,这就是客户价值。对于管理软件市场,过去靠概念创新、靠先进技术也许能够吸引客户获得订单,但是现在客户更关注IT能为自己创造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软件厂商必须设计出真正适合客户应用的产品。

  博通始终坚持"客户应用为先,技术服务应用"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基于"工业品"软件研发模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基于框架的构件化软件开发技术,开发过程方法、开发标准、开发体系、开发管理工具、开发测试工具都与世界同步。另一方面,以优势的资源专注在重点行业的深入应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博通建立了专业化的咨询、诊断、实施、服务、培训体系,创立了由应用起点、应用差异、应用创新、应用效益、应用人才、应用保障六大部分构成的管理软件"应用专家"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了从行业特性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

  可以说,先进是适用之基础,适用是先进的提升,博通始终是以"先进"和"适用"并重的。

  近利不急功

  王学武:说到研发,大家都无法回避投入,而研发投入恰恰是本土企业的软肋。我曾经听到国内两家在IT业颇有影响企业的老总介绍各自的研发投入,"我们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6%,最高能够达到8%左右","我们每年规划营业额的5%~7%用于研发"。但我注意到博通作为有高校背景、专注应用的软件企业,这几年实现了快速成长,是否与研发投入战略有直接的关系,可否介绍一下你们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谢 晓:是的,博通一直很注重研发体系的建设与投入,每年的研发投入以15%的比例递增。

  我们与国内专业院校合作成立了多个专业研究机构。1998年,博通就与国际一流企业成立了软件开发中心,同时投入研发了一系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秀软件产品,涵盖了多个行业,利用构件库和构件组装技术,研制了软件通用开发平台。

  管理是保证研发效率的关键,博通在研发过程管理方面投入很大的人力进行改进,在国内同行中较早地投入做CMM评估,2002年通过了CMM3级评估。到目前为止,博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18项,其中多项都是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国家863/CIMS项目产品,这是与博通重视在研发体系的建设和投入分不开的。

  王学武:在与国际同行的研发投入仍存在数量级差距的现实面前,国内软件企业应该如何创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如何实施差异化创新战略?

  谢 晓:首先,国内软件企业应该说在成本上以及对本土需求的理解上有着先天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跨国公司也逐步采用本地化的策略,这种优势会渐渐弱化,而如果国内软件企业一味地利用所谓的成本优势,一味打价格战,最终受损的还会是我们产业整体。我认为,企业还是应该从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出发,恰当利用比较优势,迅速地学习和提高,去形成"后进入者"的后发优势。尤其是在管理软件领域,企业要具有长远发展的平和心态,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对国外大型ERP软件技术的研究,加强对软件技术发展的研究与跟踪,大力加强开发与实施人才的培养,规范实施与服务。深入实践,建立先进的软件体系构架,完善自身产品的功能和可靠性、集成性,不断地实现应用的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应用标准的形成。

  先提升内功,再结合资源优势,我们的管理软件企业就有可能迅速崛起,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

  王学武:今年以来,IT厂商在继续关注政府、教育等领域信息化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以研发为基础、以咨询导入的集成式IT服务和解决方案的提供上,我想请教,"方案"与"研发"之间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

  谢 晓:研发是一个生产活动,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研发都是对目标需求的一个实现过程,交付结果是产品或者软件系统;而"方案"顾名思义,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提供解决方案,就一定是要结合企业的现状、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这中间不仅包含了研发的成果产品,还包含了一定的知识服务在内,从技术上、管理上、实施上提供一揽子的解决办法,使得IT产品能够顺利地与企业的业务管理实践相结合,关注企业良好应用、创造价值。

  研发能力是解决方案的基础。

  专业引导应用

  王学武:说到行业竞争,人们往往认为国内厂商的优势更多的在中低端,您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真的是"高处不胜寒"吗?博通在高端领域是否有自己的战略重点,或者说,国内软件厂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提升在高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从而取得更大的主动权?

  谢 晓:所谓"高处不胜寒",在软件领域大家习惯把"高"理解为高端,"寒"理解为残酷。我倒认为,对今天的厂商,说"寒处不胜高"意思更合适些。最残酷的不是高端本身,而是核心技术能力是否能做到持续提升。

  实际上,目前国内外同行采用"你向低端渗透,我向高端进军"的策略。技术上的相互渗透和产品间的不断同质化,使高低端的界线日趋模糊,差距日益变小。厂商打高端与低端的口水战意义不大。

  国内软件同行有效"御寒"的现实途径是持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专业引导应用"的品质。

  王学武:中小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国内软件厂商的关注点,能否请您谈谈,目前最大的挑战在哪里?要把握更大的商机,在产品技术的研发上必须突破哪几个瓶颈?

  谢 晓: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于这个市场,关键是以恰当的产品和服务对应,我们认为软件产品化程度高、实施过程简单、易操作性强、成本低是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关键因素。

  对于产品技术研发,瓶颈在于三个方面,"项目型"向"产品化"研发观念能否尽快转型,成熟适用的技术怎么实现积累,规模化研发支撑体系如何构筑。博通提出的软件研发三维体系理论有助解决以上瓶颈。

  王学武:就你们的实践看,是否也走过弯路?

  谢 晓:博通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困惑,但我们始终坚持不断改进,较早地采取各种举措,突破这些瓶颈。例如,1995年提出"专业引导应用"理念;1997年开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至2002年已经通过CMM3级;2000年应用与世界同步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包括构件技术和集成化平台、行业组件库;采取了有竞争力的人才留用和培养机制,在同行中一直保持了较低的离职率;积极进入资本市场,今年3月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等等,就是博通在客观分析了管理软件厂商所面临的挑战后的一系列战略的具体实施。

  合作共创价值

  王学武:过去我们谈到自主研发,往往容易与合作、合资对立起来,但在今天,IT业诸如国际与国内、硬件与软件、网络与软硬件、软件与咨询、厂商与客户等各个领域各种方式各种层面的合作,已经成了产业的时代特征。请问谢总,软件企业如何寻求针对应用的研发及创新的合作?对博通来说,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谢 晓: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是所有行业的专家。我们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规划博通的合作战略。在模式的选择上,始终遵循"应用为先"原则,采取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

  第一个层面是与客户的合作。"用户为我之师",只有客户最了解自己的"痛",以及这些痛在哪里,客户的痛也便是我们研发需求的来源。第二个层面是与知识资源的合作。我们在系统原型研发中整合了各种专业的知识资源,从而才能"我为用户之师",成为客户领域的专家,引导客户应用。我们与国内专业院校、专业研究机构、领域专家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

  同时,与一批技术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联盟。这种合作一方面包括与同一产业链内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这样的共生价值链实现利益共享,也使我们借力"巨人"的肩膀,从中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另一方面,联合其他优势厂商的服务,积极地通过合作来扩充面向客户的服务价值。比如在煤炭领域,我们积极倡导此种合作方式来推进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王学武:关于合作,我还想请教一个问题。有人认为,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目前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现实,现阶段还很难从与跨国企业的合作中获得真正的核心技术,您认为国内同行之间是否有必要和有可能开展诸如共创应用、服务、集成标准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谢 晓:国内软件只有自身做专做强,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才有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可能,才有核心领域、核心技术深度合作的可能。您刚才谈到的国内同行的深层合作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博通愿意也希望与同行进行沟通与合作。

  对话档案

  谢 晓 交大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现任西安交大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裁、技术委员会主席,负责交大博通技术研发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和技术管理方面具有20多年的专业经验。

  主持交大博通ERP等多项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品、优秀软件产品的研发,其中"EMRP(企业营销资源计划)管理系统"通过了国家信息产业部鉴定,获得"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度评价,同时被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优秀软件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并领导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技术领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重大专项"--"博通ERP管理系统"与"支持企业集团供应链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课题攻关。

  王学武 每周电脑报常务总编辑 主任编辑。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

  1986年~2003年,在中国电子报、中国财经报等单位任职,曾先后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发行部主任兼广告部主任、广告总监兼专刊主编。

  多年来追求用心做事之后的自在。关注企业新闻的研究,提出"多角思维"的理论并运用于实践,主张不仅仅站在媒体客户的角度,更要从客户之客户、客户之竞争对手的视角和客户所在行业趋势以及媒体的读者特性等多个角度观察企业。坚信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布一个产品、推出一项技术、实施一个策略,媒体的特性在于,关注有没有这项产品、有没有这项技术、有没有这项策略,有没有这个品牌,对产业、对市场、对经济、对社会、对厂商本身怎么不一样,怎么做到的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是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的价值所在。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中国管理软件一字之差的折磨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