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掏空”戴尔亚太高管库 新联想“填充”国际化

   日期:2011-06-2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0    作者:王如晨    浏览:169    评论:0    
核心提示:如果再算上戴尔亚太总裁阿梅里奥去年转任联想全球CEO以及最早加盟联想的戴尔华东销售总监童夫尧,可以说,半年来,戴尔亚太成了

  阿梅里奥虽能挖来许多前戴尔同事助阵,但一旦双方在管理与文化价值的认同上出现矛盾并且激化,新联想的高管团队将很难保持稳定,它借助戴尔高管强化供应链、提速海外战略的目标也必定面临挑战。

  戴尔公司怎么也没料到,它的亚太高层竟然成了新联想海外战略提速的发动机。

  继8月17日戴尔中国总裁“投诚”联想后,短短两周,戴尔另有四名亚太高管同样选择了“倒戈”。而且,他们已连同原IBMPC业务团队,占据了联想集团核心管理层职位。

  一位IT咨询业分析师认为,在核心管理层大量引进海外兵团,是联想集团最新海外战略在人才层面的直接反映。不过,他表示,这也为联想的文化与管理带来了挑战。

  掏空戴尔亚太高管

  “半个月不到,联想掏空了戴尔公司亚太的高管人才库。”一位IT咨询业分析师说。

  这是一句不但形象,而且是真实的表述:8月17日,戴尔中国区总裁麦大伟执掌联想亚太区,戴尔日本家庭与企业销售部经理SotaroAmano同时加盟;21日,戴尔亚太与日本地区营销副总裁DavidSchmoock出任联想新成立的“卓越中心”负责人,负责预测、销售、定价与库存管理;24日,戴尔副总裁、亚太及日本服务业务高管ChristopherJ.Askew加盟联想任副总裁;31日,戴尔副总裁GerryP.Smith转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主管全球供应链工作。

  如果再算上戴尔亚太总裁阿梅里奥去年转任联想全球CEO以及最早加盟联想的戴尔华东销售总监童夫尧,可以说,半年来,戴尔亚太成了新联想高管人才的摇篮。

  有意思的是,上述跳槽的戴尔人投奔联想后,基本官升一级,显示出联想背后为此付出的巨大的代价。而阿梅里奥则显得志得意满,他表示,联想高级管理团队目前已是世界级的。

  而更有意思的是,随着上述人才加盟,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人数已达17人,而原联想嫡系兵团仅占8个席位,拥有IBM或戴尔背景的高管占据了9席。

  表面看来,联想全球CEO阿梅里奥其实是挖角的“罪魁祸首”,成本优势减弱、业绩不佳、亚太直销遭遇困境才是戴尔高管动荡的深层原因。

  第二季财报显示,戴尔现金流最大的台式机业务销量同比虽增17%,但营收同比却仅增长2%。该公司总裁罗林斯年初表示,戴尔目前正在泥淖里挣扎,因为过去获利冲得过快,在某些方面给了对手可乘之机。而花旗集团分析师RichardGardner则表示,戴尔一贯的成本优势正失去光环,过去5年,成本优势已骤减50%.

  而戴尔最近遭遇的“换芯门”、诉讼、电池召回等负面事件也是重创了团队的信心。该公司亚太总裁半月前曾对《第一财经日报》坦承:“戴尔确实有一些错误。”

  海外战略转移

  与其说戴尔高层震荡给了联想可乘之机,倒不如说这是新联想国际化战略的转移。

  收购IBMPC业务之后,联想的海外市场份额比重大增,但其目前实际利润的真正来源却依然是中国本土市场,联想海内外市场表现呈现出强烈反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戴尔全球市场份额已上升至历史新高点:19.2%,而联想仅为7.7%,不到对手一半。而在美国市场,戴尔更是拥有绝对优势。

  海外市场窘境,淡化了联想收购IBMPC而来的全球第三PC品牌影响力。而面对惠普、戴尔、宏碁等品牌在后院的冲击,联想正面临内外夹击。因此,拓展海外市场已成为联想的自救之举。

  柳传志曾坦言,联想国际化的最大困境是国际化人才匮乏。尽管收购IBMPC业务后获得了部分海外团队,但面对戴尔在亚太的冲击,以及它在美国市场的垄断优势,原IBM高管同样不足,这使得联想收购的效应与实际国际化程度之间有明显的落差。

  联想将总部迁至美国,但并未淡化中国本土品牌色彩,它急需一个更加国际化公司的外表。因此,挖角戴尔填补高管层面,便成了联想变身的必要手段。对此,阿梅里奥已有明确策略。前周他对《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表示,开拓新市场,不能用殖民方式,只派本国人去,联想将充分利用当地人才。

  事实上,此次大规模挖角行动,完全呼应了联想海外策略。阿梅里奥表示,联想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将中国本土已获成功的“交易型客户模式”(重点在中小企业)快速移向海外,而联想的第二大任务是继续改善供应链,增强客户体验,此外则是改善联想海外品牌影响力以及台式机竞争能力,尤其是盈利能力。

  显然,无论移植本土经验到海外,还是完善现有的全球供应链,提高海外影响力,联想都急需熟悉亚太尤其中国市场、且有海外背景的强力推行者。而它的最大对手戴尔亚太团队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他们在直销模式方面累积的经验将有助于提升联想在供应链方面直接对决戴尔的实力。

  记者观察

  三种文化的融合之困

  虽在此次人才战中获胜,但联想在高管团队中进一步形成了“多国部队”的格局——即来自联想的本土嫡系部队、原IBM高管及新近加入的戴尔亚太高层已汇集一处。

  这意味着,联想在获得国际化人才的同时,已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多种管理风格与文化的融合难题甚至危机。

  联想还没有完全融合IBM的企业文化,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新联想只是度过收购IBMPC后的产品与组织的整合阶段,在在海外市场,它的相对弱势的文化将难以融合IBM的强势文化,这一过程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相比戴尔,联想成立时间仅晚两年,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却同样造就了双方全球不同的影响力。戴尔文化基于其直销模式,它建基于一个完全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PC产业环境,这种环境中的人才拥有较强的协同意识,但往往缺乏柔性变通与变革的勇气。

  而联想虽然身处同样的产业环境,但是联想文化却与它早年“贸、工、技”的商业模式紧密关联,比如注重营销与渠道合作,更重视商业伦理的价值,在严酷的竞争中,潜伏着强大的人治力量,这隐含了与戴尔文化产生冲突的因子。

  阿梅里奥虽能挖来许多前戴尔同事助阵,但一旦双方在管理与文化价值的认同上出现矛盾并且激化,新联想的高管团队将很难保持稳定,它借助戴尔高管强化供应链、提速海外战略的目标也必定面临挑战。

  而戴尔高管的到来,势必将产生一个难以回避的老问题: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阿梅里奥影响下,戴尔亚太高管也许会仿效上司,持续拉拢旧部下,这对联想现有的业务团队势必是一种潜在的冲击。(第一财经日报王如晨插图/苏益)

  评论:戴尔公司CEO凯文·罗林斯犯了谁的众怒?

  两年前,当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将首席执行官“让贤”给凯文·罗林斯,凯文·罗林斯一下子被推上了美国乃至全球PC产业的前台。凯文·罗林斯也借此登上了他个人事业的巅峰,他在过去10年中的忠诚与努力终于赢得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升级。

  没有人怀疑凯文·罗林斯对戴尔公司的贡献,他曾无数次引领戴尔公司走出困境的泥沼。戴尔曾认为,如果仅让更具企业家个性的自己或处事严格的罗林斯单独行事,他们都可能犯错误,但协同工作能有效避免此类错误——“这简直可称是戴尔公司必胜的宿命。”

  也许我们不应该相信戴尔的话。因为华尔街投资者对罗林斯的不满情绪正与日俱增。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在任期间业绩欠佳,罗林斯不仅受到股东们的批评,最近更是引来华尔街对其能力的质疑。有关文件显示,该公司的一些大股东正在削减持股数目。

  以成败论英雄

  《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指出,罗林斯自2004年7月上任以来,戴尔公司连续5个季度收益及销售数字未达预期,财务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不久前,该公司又因安全问题召回410万块手提电脑电池。自从罗林斯接管戴尔以来,该公司的股价已下挫了60%左右。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著名主持人吉姆-克莱默对此尖锐地指出,罗林斯应尽早辞职,这有利于刺激公司股价上扬。克莱默对罗林斯的评价是:“使一家伟大的公司陷入窘境。”

  这似乎印证了华尔街的一个简单的商业思维:商业追求利润的内在逻辑已经外化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想。不管你的言辞多么诱人,不管你的行动多么迅速,不管你的态度多么诚恳,投资者最终认的只是:业绩。

  今年第二季度,戴尔的净利润为5.02亿美元,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10亿美元,跌幅达到51%之巨。每股收益也从去年同期的41美分,跌到22美分。销售增长也不容乐观,仅为5%.

  更加尴尬的是,戴尔最大的竞争对手惠普近日公布的季度财务数据优于预期:销售额上升了6%,利润上升了6.7%. 可见,在罗林斯率先发起的价格战中,戴尔并没有获胜,反而使得自己市场老大的地位受到威胁。

  罗林斯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不是卖出了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产品,而是有没有更高的利润率。从成本上来讲,戴尔与惠普相差无几,但其低价抢占市场策略显然忽略了对自己现有利润的挤压,更要命的是其销量也没有真正提高多少。

  分析师认为,罗林斯目前仍未提出清晰的整顿计划来拯救戴尔。虽然戴尔已采取一些措施——例如保证投入1.5亿美元以提高客户服务──但深层次的问题似乎并未解决,如公司的笔记本销量仍然不及对手。

  人才流失动摇军心

  除财报之外,人事变动也让戴尔处于多事之秋。日前,原戴尔中国总裁麦大伟跳槽到联想出任亚太地区总裁、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此后不久,SotaroAmano、DavidSchmoock、ChristopherJ.Askew、GerryP.Smith也正式宣布加入联想,两周内已经有5位戴尔副总裁级人物宣布加入联想。

  虽然,戴尔称自己有很好的人才储备,个别人员的离开,不会影响公司的业务,而且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人才。但高管们纷纷投向竞争对手显然已对公司的军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有评论指出,戴尔中低层员工的流失与高管频繁跳槽,其实都根源于其企业文化。戴尔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决定了它在成长路上将遭遇越来越多的危机,而现在的危机不过是一个开端。

  戴尔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也遭遇了尴尬。据说,前戴尔中国区总裁符标榜的离职就是这个原因,他是迫于戴尔总部的不认可才离开的。外界普遍认为,戴尔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缺变通。人员本土化配置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导致许多“空降的高管”在中国水土不服,最后都不得不黯然离开。

  现在,摆在迈克尔·戴尔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是:是继续坚持任用罗林斯,还是“挥泪斩马谡”?但戴尔在最近在多个场合表示:“凯文·罗林斯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并暗示近期内不会发生管理层变更。

  但投资者会就此放过罗林斯?“人们对戴尔的股价很不满意……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解决问题。如果负责人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要由其他人帮忙了。”一位分析师这样表示。

  显然,罗林斯面临的麻烦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我们现在唯一所要做的就是,观看罗林斯如何使自己从麻烦中脱身。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掏空”戴尔亚太高管库 新联想“填充”国际化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