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日期:2007-12-06     作者:代武楠    浏览:159    评论:0    
核心提示:以上分析表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同农民收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农民是否能增收又体现在农村人力资源是否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上。

  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党中央着重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就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要农民增收,必须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F·H·Harbison)在其《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一书中写道: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任何新的东西。这表明现在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智力的提升带动经济的发展。本论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农村及农民应尽快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完善农村的教育环境,积累农村人力资本等途径,来有效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并重点指出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加强农村对农民的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真正富起来,这不仅是农业、农村经济家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特点

  我国有近3/4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也就是说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否能充分地开发利用起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将根据所收集到相关的统计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征。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增长快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居世界前列,并且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据最新统计,我国农村总人口约为9.34亿,现存劳动力为4.82亿,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力资源年增量增长快速。在1978年至1997年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为15323.73人,年均增长2.28%。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若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出来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普遍低

  虽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有数量巨大、增长快的特点,但其素质普遍低,却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下面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进行详细分析。

  1、受教育程度低

  在我国农村“两基”教育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还没有实现,到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是: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7.4%,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7.8%,初高中程度的劳动力占59%,大中专以上程度的劳动力仅占2.5%,在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也仅占13.6%。这同世界发达国家农民教育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如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1年,日本农民80%以上是高中文化。虽然近几年农村的文盲半文盲比率与前些年相比已有所下降,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尤其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他们仍是我国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而且由于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农村大中专学生均到城镇就学,最后能真正回到农村的人数很少。

  2、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高薪科技的能力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其中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等原因,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效益。此外,我国农村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技术人员匮乏。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共有53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有农业技术人员约为0.6人,全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会有一名。

  3、社会心理素质差

  由于政府对农民思想教育及农民自身教育的不到位,及农村市场经济不灵活等原因,导致农民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观念仍然存在,他们不愿意冒风险去接受新事物,只关心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进取心,而且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也不高,甘于贫困和碌碌无为的精神贫困现象普遍存在。

  4、基层人员素质不高

  我们这里所说的基层人员主要是相对于知识贫乏的农民而言,受过一定教育并在农村起着领导和带头作用的乡村干部、青年骨干及党员等人。随着科技发展,他们中有一部分思想先进、眼光敏锐的,能及时地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方法,为农村的发展做准备。但是大部分人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正确领会党的农村政策,顽固职守,墨守陈规,不能主动学习新知识,缺乏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使得其工作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的要求,带领农民致富。

  (三)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群体大,就业年龄结构轻

  所谓潜在人力资源,在农村主要指剩余劳动力,即除了当前组织占有和使用的农民及从事个人农牧业和正在就学的农民之外的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年统计我国乡村劳动力为6亿多,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只需不到4亿,并且在这些劳动力人口中16——29岁的人居多。统计显示,1994年我国人力资源(男16——60岁,女16——55)在总人口中占59.7%,其中16——29岁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26.5%,而农村劳动力中16——29岁的人口比重为35%左右。也就是说,农村劳动人口的年龄构成比全国劳动人口的年龄构成要低,这进一步表明:一方面有较多的农村人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过早的进入社会生产中;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增加了压力。

  (四)农民个人教育投资力度小,主动性差

  由于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一直缓慢,城乡间的收入逐渐加大,农民致富的欲望很强烈,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效益,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偏重于体力劳动。在农村中辍学率始终居高不下,大部分农民认为上学就是浪费时间,完全不懂得教育也是一种投资,是会带来长远效益的。

  (五)农业人力资本浪费严重

  人力资本是由于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技能、健康等所构成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人力资本既具有资本的一般特征——增值性、盈利性、运动性以及享受剩余收益分配等,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人力资本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创新性、收益递增性和附加性等。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带动农民收入增加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以前对农村地区工作不够重视,农村的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农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太差,农业技术人员地位低,得不到重视,使得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下不去,留不住。建国以来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前面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具体分析,表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剩余劳动力多、农民素质低等,这些势必会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要做到能有效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要了解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将根据相关理论和数据资料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直接限制了农民收入增加

  随着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和农民经营范围的日益拓展,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差异成为农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会阻碍农村科技进步,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偏低,同时也增加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使得农民收入结构单一,收入增长必然缓慢。农业部对中国农民大学函授学院问卷调查368户的抽样的结果,这一结果表明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49元,高出1.4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人均多收入73.9元,高出0.5倍。表3-1是农业部对不同区域的农民文化程度及农民人均收入进行的调查,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农民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对其收入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性,农民素质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其收入必然越多。

  表3-1不同区域农民文化程度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关系 (单位:元)

  区 域

  小学及小学以下

  小 学

  初 中

  高中及高中以上

  全 国

  1780.16

  2275.38

  2592.43

  2757.78

  东 部

  2601.45

  3009.17

  3455.16

  3600.89

  中 部

  1573.94

  1853.75

  2012.81

  2212.04

  西 部

  1425.32

  1822.75

  2022.49

  2086.03

  资料来自于:《农业收入与劳动力转移》

  (二)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方式。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度迅速提高,其自身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而且农民自身素质也无法满足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城市下岗职工的不断增加,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即便进入城市,低素质的农民只能从事传统的、低级的、简单的、收入很低的劳动,严重限制其收入长期稳定增长。因此,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且大量分析表明,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关系。

  (三)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深度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科技兴农就是通过实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成果吸纳和应用能力差,思想观念过于守旧,心理素质脆弱,不轻易,甚至不敢接受新技术,所以造成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农机装备无法应用推广。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我国只有1/3的科技成果能应用于生产实践。

  此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现存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农村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原有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缓慢,不能有效的指导农民掌握优良品种的栽培要点及对气候的适应性的把握等等;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由于技术人员对现代设施的使用指导不当,很可能挫伤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由于某些地区缺少技术推广人员,使得有些农民竟没有识别种子或化肥真假的基本能力,常常遭受欺骗,造成惨重的损失。

  (四)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政府指导、控制不到位,使得农民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垦荒,导致农业自然资源超前消耗,进一步加剧了农业资源的破坏。例如2000年,在广东一带兴起了吃“发草”,这种野生植物是生长在内蒙地区的大草原上,有许多农民见其利润很高,便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采挖,使得大量的草场被破坏,这是导致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某些农民只知道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会使作物良好生长,在没有掌握其使用知识及技术的情况下就盲目的使用,造成我国化肥及农药利用率低,土壤肥力下降,效力逐年减小,使农业投入产出间出现异常“倍比关系”,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便对农业失去信心,以致有不少地区出现大片耕地荒芜和低效率利用。这一系列的困境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 阻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加出现了停止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前进缓慢。2002年黑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组对全省25个县,2240户农村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2001年全省农民人均存收入2280元。虽然农民人均存收入比2000年的2148元增加了132元,扭转了连续三年的下滑局面,但这点增长距离我国的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邓小平同志指出小康社会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00——1000美元,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中国式现代化”。

  以上分析表明,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同农民收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农民是否能增收又体现在农村人力资源是否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上。

  三、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通过前面两章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巨大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依然很低,已成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抑制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农业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道路,这些对于科学文化知识薄弱的农民来说将是巨大的挑战。所以要加快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每一个农民都充分的投入到社会生产中,首先就要普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快速适应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开发人力资源重在素质教育

  从长期看来,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所以,一定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农村教育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分类型、分专业地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培训,以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其生产和生活的技能,这十分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充分动员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1、 进一步强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我国国情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占大多数的情况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在农村绝大部分青少年会成为未来的农业劳动者,所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也是直接影响到未来农村经济活动主体优化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范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现阶段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少年失学、辍学的现象依然很严重。这就要求我国农村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宣传度,改变农民传统的观念,并加强法制建设,控制乱收费现象,把辍学工作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以加强教育管理,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教育及成人教育

  面对我国落后的农村文化教育,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较低,过量的劳动力无法满足农业的深度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等问题,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劳动者本该接受教育或培训而用在生产上的时间找回来,这是有效提高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使农民成为掌握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现代农业劳动者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因此,我们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实用的种养加技术,加强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意识。可以通过建立乡村教育网络、广播学习、农业函大辅导站及各类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加农民经得起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农民建立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依靠科学技术以无限的无形资源来替代有限的有形资源。

  3、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正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持和驱动力。这就是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科技致富道路,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说过: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技解决问题,更加凸现出科技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又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差,耕地面积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呈减少趋势,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耕地还会进一步减少,这样,单靠以土肥水种和精耕细作已不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更不能满足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需要,所以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保证农业生产具有生命力。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鼓励农村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实现试验、示范、推广一体化。但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并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或到外地技术参观学习,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保证农业能持续稳定发展。

  4、做好劳务输出的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从我国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的国情出发,仅仅依靠农业本身来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是有限的,农民必须通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使得农业可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从农劳动者的收入。调查表明,农村转移一个劳动力,农业的年总收入几乎没有变化,而农民总收入将增加2500——5000元,多一个人外出打工相当于20个农民增收5%。因此,致力于有效的劳务输出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和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面对劳动市场的新态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工作。可以针对亟待转移的农民所从事行业的技能需要,对农民有组织、有目标的进行分批技术培训、实际参与式操作培训,同时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杂志等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法律知识介绍等,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劳动输出的竞争力,并且要使农民对城市的一些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做好劳务输出前的准备,保证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通过能人带动、定向培训、职业中介服务等途径,使劳动力实现合理化转移,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

  5、 继续实行“绿色证书”工程

  为坚持农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对从业农民实行技术许可证制度。中国农业部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于1997年制定了《“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并以农业部令颁布实施。截至1997年度,全国共有1200多个县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有100多万人获得了“绿色证书”。

  实践证明,实施“绿色证书”制度对农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一,“绿色证书”制度是为了拓宽青年农民成才立业之路,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农民,同时在他们的带动之下使周围的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也不断提高,共同走上致富之路;第二,“绿色证书”对学员的要求比较系统,除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外,还对农民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进行了要求,是对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积极开展好“绿的证书”工程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振兴农村经济。

  6、重视农村妇女的教育

  农村妇女是我国农业劳动者中最主要的力量,一方面从事农田耕作,另一方面还要操持家务。据统计,目前我国乡村实有劳动力为4.82亿,而女劳动力占近47%。其中从事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劳动力中有70%——80%是妇女,操持家务的妇女比例也已达到80%——90%,往往在农村许多家庭中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以及家境的好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主妇的素质。所以,必须经常对农村妇女进行科技知识教育、农村妇女保健及农村家政方面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而且有利于搞好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实行优生优育的人口政策,以减轻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压力。

  (二) 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有近74%的人口在农村,但却只有约10%的学校在农村,这是一种极其不合理的现象,若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顺利,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同时还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事业进行投资。

  1、大力加强教育投资

  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和国家整体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利用状况,从而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教育经费的投资十分不足,从国际上来看,由于多年来我国投资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在3%以下徘徊,以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只有美国、日本的1/50,印度的2/3,用于农村教育的费用就更是少之又少;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上属于低收入国家,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8:1,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美元,而且许多贫困地区才勉强达到温饱水平,他们根本无力支付个人教育,这些均导致农民个人教育投资的不足。发展农村教育是全社会的中心任务,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个人都应该努力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采取多渠道办学,确保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国家财政应拨出专款,以弥补这些地区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适当提前入学,以减少一定的机会成本,减缓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差异的扩大,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人力资本。

  2、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确保受教育机会平等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除了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外,农村教育环境,包括教学手段、学校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和城镇教学条件相比都很不完善。由于农村对职业资格上岗的重视不高,教师大部分为初、高中学历,素质较低,而且他们大部分不愿留在农村,对学生缺乏爱心,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失去兴趣,加之家庭因素的影响农村便很容易出现辍学的现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及农民自身对教育不够重视或投入资金不到位,以致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建设很简陋,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这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由于危房的存在使学生上学缺乏安全感,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抑制了我国农村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应加快提高农村的教学质量,通过校舍的改建,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修建图书馆、电脑室、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以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从事农村教育,并调动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农村学校生源,降低农村辍学率。

  教育决定着每一个少年儿童将来的命运,政府至少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确保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相同的教育机会和享受相同的教育质量,确保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平等。同时,社会应减轻农村及农民兴办农村教学的负担,避免影响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农民就学积极性的提高。此外,还可以在农村兴办高等院校,以保证农村培养的人力资源不会外流。

  (三)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人力资本是通过后天投入而凝结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并能带来未来收益和凭以参与收益分享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工作努力程度、协作力,健康及其质量因素的总和。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越能加快经济的发展进程。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自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进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物质资本,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文化水平和人的素质,还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农村经济实力,以吸引外部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同其他资本一样,都是为了获取资本增值,所以农村各用工单位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劳动用工预备役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机制,来充分调动起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以吸引外部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农村的进步、发展、创新产生经济效益;二是,重视本地人力资本的培养。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已经登上了社会经济的历史舞台,仅靠外部招聘人力资本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资金消耗大。农村有近5亿的人力资源,为什么不因地制宜的投资、培养本地人力资本,既节省了外部招聘的费用,又由于本地人对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实力往往很了解,便于有针对性的实施农村发展计划,而且他们大部分有立志建设家乡的愿望。人们应该看到,人力资本投资产出的效益同任何物资投资一样发生在未来,而其成本则产生于当前,在做出比较后,只有当预期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去投资,所以应该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鼓励并促进农民进行教育投资。

  (四) 政府要有计划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避免盲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比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更加合理,但是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划。目前我国农村有中共党员2000多万人,他们是农村中的先进分子;有乡村干部500多万人,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社区管理的领导者,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管理方式、技能水平对于制定当地农村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人员流动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非常重视农村党员和乡村干部科技素质的提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和乡村干部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并且要促使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在不增加农村行政机构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组织资源传播信息、推广技术,引导农民自我开发,并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充分体现在为农民谋利益,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上,做到有计划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减少由于农民素质低、技能差、想致富没出路或随大流等原因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避免盲目性。

  (五)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看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和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农村社区农民生产、生活和娱乐的硬件环境。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是区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基地生产,以及从事生产、储藏、销售等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直接运用于生产中,直接增加农业的产出,这样也就直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村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是区域农民正常生活和娱乐所必备的条件,它主要物化在劳动者身上,通过劳动者起作用,完备的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及其合理的运用和消费,不仅能够开阔农民的视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还可以破除农村传统文化中不适合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有利于提高农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的道路,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总体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同时,搞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为农村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这些不仅有助 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更有助于缩小城乡间和地区间发展的差距,以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四、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深刻研究,提出充分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笔者通过综合资料分析、引用权威数据等研究方法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揭示了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增长快;人力资源素质普遍低;潜在人力资源群体大,就业年龄结构轻;农民个人教育投资力度小,主动性差;农业人力资本浪费严重等五个方面。

  通过定性描述、综合材料分析、数据整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如直接限制了农民收入增加;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深度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阻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农村经济发展,要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使农民整体富起来,以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就必须改变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必须充分挖掘出农村拥有的丰富的人力资源的潜力,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对其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农村有劳动能力并且达到劳动年龄的人都活动起来。就此分析,较为全面的提出了一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具体对策,如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保证城乡受教育机会均等;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政府有计划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避免盲目性;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的意义等。并着重指出了农民素质低是影响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根源,提出加强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以上这些均为进一步实施农村发展计划,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我国全民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章出处: HRoot社区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